王佳寧
摘 要:“媒介融合”是國際傳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業模式。現代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以信息技術為特征的媒介傳播逐漸成為主流。廣播電臺節目作為傳統媒介,在當今社交媒體時代,必將逐漸融入媒介技術新環境。因此,必須通過媒介融合的方式促進地方電視臺的改革發展,從而使傳統媒體重獲新生。所以本文以我國城市電臺的發展為例進行研究,首先介紹了社交媒體的定義和分類,其次深入分析了城市電臺的發展現狀,主要從城市電臺的發展歷程和城市電臺的生存環境兩個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然后針對社交媒體環境下電臺轉型提出了一些策略,最后在此基礎上以深圳電臺轉型為例做進一步的分析。同時深圳電臺所取得的成效也為其他城市電臺的發展路徑提供了一些借鑒之處。
關鍵詞:社交媒體;地方電臺;深圳電臺;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2018)08-0-02
媒體人常常這樣形容媒體的特點:“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都在變”。尤其是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更加速了媒介融合的步伐。新的媒介生態格局不斷在形成,這與各種形態媒體之間的融合是分不開的。媒介融合一直都是業界熱門的研究話題。
伴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受到沖擊,傳統媒體在娛樂報道、體育報道甚至新聞報道領域的生存空間也受到擠壓。對此,傳統媒體應當積極尋求新的發展道路,拓展自身在自媒體時代下的生存空間,從而實現轉型自救。
一、社交媒體的含義
社交媒體主要指的是利用媒介工具實現社會交往,以往人們使用的媒介工具為電視、報刊、廣播等傳統媒體,在期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新媒體時代隨之到來,人類社會誕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諸多移動型的媒體平臺,使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變得更加廣泛。在現代社會,社交媒體已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①
二、社交媒體的分類
縱觀目前媒介生產場域,典型社交傳播媒體有以下幾種:
(一)社交網站
社交網站是新媒體時代的典型代表,人們可以在這一平臺生實現實時互動,自由發表文字、視頻、聲音和圖片等信息,并且對公眾事件進行集體討論。社交網站的最大優勢在于開放性,無須受到傳統電臺的營業限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從而使社會網絡變得更加緊湊,滿足人們對于社交的更多需求。
(二)微博
微博是新媒體時代具有革命性的社交軟件,極大程度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人們提供一個自由、開闊的網絡社交平臺,人們可以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發表言論,信息從編輯、發布、閱覽和反饋只需要極短的時間,也不受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因此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創意而出色的言論成為社交網絡中的“草根明星”。
(三)微信
微信誕生于微博之后,其朋友圈不僅結合微博的各種優勢,還實現語音通訊、視頻通訊等功能,能夠幫助人們實現隨機交友和實時通訊,并且以社交群體的形式為人們發揮興趣、獲取訴求等目的提供便利。例如微信紅包功能可以將銀行卡與微信軟件綁定,人們可以利用微信支付便捷購物,通過完成轉賬、儲蓄等銀行業務,極大程度上方便人們的生活。另外,微信公眾號及小程序也使微信應用具有顯著優勢。
三、社交媒體下的電臺轉型——以深圳電臺為例
(一)深圳廣電簡介
深圳廣電有限公司于1996年3月成立,深圳廣電衛星頻道同期誕生,這一頻道成立的目的主要在于為全球華人提供優質的華語電視服務,從而使全球華人的凝聚力得到增強。由于理念具有創新性,業務拓展策略也科學有效,因此深證廣電一舉成為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電視媒體,在行業中樹立起發展典范。
(二)電臺應打造“廣播+”傳播形態格局
社交媒體時代環境下,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極大沖擊,但是很多地方電視臺仍然沿用傳統的發展模式,沒有對新媒體的優勢給予充分借鑒和融合,從而使電視媒體的發展受到制約。要突破這一現狀,地方電視臺必須及時轉變思想,對單一的聽覺傳播模式進行改進,通過融合媒體實現文字、聲音、圖片和視頻的一體化傳播。例如深圳廣播電臺逐步對微信和微博平臺的運營給予重視,并且以“廣播+”作為創新理念,在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實現其他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使電臺發展格局得到拓展。
(三)電臺應構建“兩微一A一直”傳播平臺
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逐漸成熟,因此很多地方廣播電臺都對“互聯網+”這一模式進行有效應用,從而構建起“兩微一A一直”傳播平臺,其中“兩微”主要指的是微博和微信,“A”指的是APP,“直”指的是網絡直播。這一平臺的構建充分體現出融媒體傳播的發展理念。例如深圳廣電不僅開通官方微博,其相關工作人員還以運營個人微博的模式為“兩微”發展造勢。電臺還在微博上精心編輯推動內容,以線上和線下現結合的方式實現各項資源的高效整合,以此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為保障平臺運營的可靠性,電臺對員工進行新媒體培訓,以此提升工作人員運營維護的水平。另外,電臺還對蜻蜓FM、喜馬拉雅、映客等APP進行有效利用,從而實現互動傳播。
(四)創設“聯動化”受眾互動專區
為了增強地方電臺的品牌效應,必須對官方媒體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互動給予充分重視,從而在社會公眾間營造良好口碑,實現自身的創新發展。以深圳廣播電臺為例,該媒體主要從聯動的角度出發,將微信、微博、APP、門戶網站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實現互動專區的構建,使用戶可以在專區內利用微信推動、微博互動、電話連線、視頻通話等形式實現實時互動。深圳廣播電臺還創新開發社會求助、話題討論等微型互動模塊,使用戶的個性化訴求得到充分滿足,從而使自身的品牌效應在實際應用中得到傳播和增強。
(五)創新“互聯網+”商業運營
對于廣播電臺而言,其本身就具有實體的平臺優勢和資源優勢,因此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廣播電臺不能盲目應用新媒體而忽略自身發展優勢,而要以母體平臺作為依托,實現人才、內容和資金等各項資源的整合,從而對傳播內容進行拓展研發,結合互聯網技術實現成功轉型,同時以嶄新平臺吸引更多的市場資本投入。
比如深圳廣播電臺FM94.2頻率推出的“送外賣”活動,其電臺和餐飲業聯合,對方提供飲料甜點,電臺提供名氣、平臺。在活動中都帶有兩個商家的標志,將活動地點擺設在人流最多的中心商業街。過路人,陌生人只要用微信掃一掃活動提供的二維碼(均為餐飲商家和電臺),就可以免費領取一份甜品和飲料。實則,這就是一種宣傳模式,用來提高知名度,加大影響力的手段。
FM94.2電臺每年都要舉辦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全城求婚”活動,報名成功通過,每一位男嘉賓都可獲得由電臺和某鉆石品牌聯合送出的求婚鉆戒。不僅如此,電臺還會幫助男嘉賓制造浪漫的求婚儀式,邀請快閃舞蹈者,電臺主持人全體身著大紅色中國古典禮服,活動地點設置在人流量非常大的商業中心圈。其活動性質活動意義不同凡響。當所有人齊聲大喊電臺口號“生活942生活就是愛”,這樣的方式再一次提高了電臺的影響力,也讓受眾感受到了942電臺愛的力量。把一個只能在直播間和錄影棚完成的事情,變成了更加活泛的工作。
四、面對“新媒體”的施壓,現當代電臺創新發展的新趨勢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②的融合不僅體現在傳播技術的變化,更體現在傳統媒體傳播意識和傳播形式的變化。對于地方廣播電臺而言,要實現新時代的變革發展,必須充分官方媒體的引導作用,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結合自身的發展優勢,開拓出一條創新型發展道路。
筆者了解到,深圳廣電FM94.2生活頻率,其節目已做得非常“不像電臺”,反而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線性節目,好玩兒有趣,更好聽。比如節目【就是愛八卦】跟隨娛樂圈最新最勁爆最熱門的八卦;【就是愛旅行】主持人親自體驗分享給最好玩的旅游攻略;【就是愛寶貝】受眾人群為年輕媽媽,主持人帶領聽眾與自己的寶寶一起參與有意思的親子活動;【就是愛跑步】帶領聽眾走進健身房跑進公園,戶外節目還有映客的同步直播等等,總的來說就是現在的電臺已經做得非常生活化,生動有活力,把有局限性的電臺節目做成走出直播間,走進商場,走進企業公司,越來越多的和聽眾、粉絲互動,越來越多的電臺logo,這樣的形式無疑讓電臺節目和電臺影響力大大提高。
地方廣播電臺的發展不僅要結合自身發展優勢,還要深入探究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從而對自身的生產流程、組織結構、工作制度和運行模式進行創新。
(1)準確定位,挖掘城市電臺的內容價值。
(2)轉變觀念,強化城市電臺的服務意識。
(3)整合資源,搭建集成平臺。
(4)調整運營機制,強化團隊培育。
為了應對新媒體的沖擊和挑戰,地方廣播電臺必須轉變“消費型”發展觀念,而是以服務社會公眾的理念出發,對傳播內容和運營模式進行不斷創新,從而保障自身在市場上更加具有發展優勢。在傳統媒體中電臺發展的趨勢和創新,要以各種“走出去”“提高聽眾互動性”的節目新形式,在節目創新中來重塑媒介融合下的電視新聞競爭力。
在當今社交媒體時代,地方電臺只有不斷創新、積極應對挑戰,才能走在潮流的前列,才能成為行業的引領者。傳統媒體創新的風險一直都在,但必須勇于去做嘗試。深圳廣電在媒體融合形態下做出的轉變,正是傳統媒體近幾年來因為受到社交媒體所帶來的巨大的壓力之后,敢于嘗試、創新,并積極應對新媒體環境的挑戰,最終成功轉型的良好例子。
注釋:
①社交媒體(Social Media):基于用戶關系,以互聯網作為平臺,實現信息交換和互動。
②新媒體(New Media):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實現全媒體的信息傳播和互動,在社會上營造出“萬物皆媒”的環境。新媒體的類型既包括傳統媒體,也包括移動媒體、網絡媒體、電子媒體等。
參考文獻:
[1]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廣電全媒體發展研究[D].武漢大學,2013.
[2]楊娟.中國媒介生產融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3]易紹華.數字化背景下中國電視媒體的網絡化生存研究[D].武漢大學,2009.
[4]邢仔芹.媒介融合的現狀及對傳媒業的影響[D].山東大學,2009.
[5]鄧晶.微博在電臺節目中的應用[J].視聽,2013(06).
[6]李璐煜.淺析自媒體時代個人網絡電臺的發展[J].中國廣播,2015(11).
[7]趙晶晶.全媒體時代我國電視新聞節目形態創新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
[8]董華一.論電臺節目主持人的情感表達[J].新聞傳播,2016(22).
[9]邢曦.淺談電臺節目主持人基本素質的培養[J].視聽,2015(06).
[10]李宇.社交媒體與傳統電視的內在關聯與外在作用[J].視界,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