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杰
列方程解應用題是代數教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
我們在授課、設計導學案時應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激勵學生參與到問題討論中來,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并且在激烈的辯論中很可能會生成我們意想不到的成果。在數學教學中許多實際問題都歸結為解一些方程或方程組,所以列出方程或方程組解應用題是數學聯系實際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列出方程或方程組解應用題,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應用題教學直接影響理科的分析和計算,在后繼的學習中用途很大,在各類試題和中考命題里也占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應用題的講授成為教學中的難點,而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師生互助等形式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困難。
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是解應用題的關鍵
在對應用題進行分析時,應把重點放在如何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弄清題意,找出相等關系,按照相等關系來選擇未知數,再列出幾個含未知數的代數式,然后分析這些代數式與已知數之間的相等關系。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如果找不到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相等關系,方程就不容易列出來;反之,在找出這樣的相等關系后,將其中涉及的待求的某個數設為未知數,其余的數用已知數或含有已知數與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出來,方程就列出來了。因此,在教學中應堅持這種分析,找出表示應用題中全部含義的相等關系后再設未知數、列代數式、列方程。當學生對這一方法熟練后,把分析過程逐步簡化,到學生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再直接設未知數、列代數式、列方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梳理各章節之間的聯系,七年級數學上冊各章之間都滲透了方程思想。
首先,認清七年級教材的教學安排。在第一章出現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內容,這與應用題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是通過弄清各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后再列代數式或列方程。
其次,在第一章中也初步涉及了部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內容。雖然這個階段的應用題十分簡單,但教師不可輕視,應注意進行知識的滲透和講解方法,為以后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應用做輔墊。
最后,在第三章一開始介紹了《等式和它的性質》,接著又介紹了《方程和它的解》和《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它們表面看似與應用題無關,其實內在聯系十分緊密:
1.讓學生知道方程與等式的關系。
2.讓學生知道方程中的已知數、未知數,對解方程應用的未知數做解釋。
3.讓學生熟悉、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能達到列、解的目的。
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要求學生要把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因此,在講解《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與以往知識的聯系。例如:在課堂上講解應用題之前,我先讓學生了解方程與應用題的關系,如:
1.方程是求待定的未知數。
2.應用題是讓我們求待定的問題。
通過圖形進一步讓學生領會其關系:
當講解例題時,我注意用語文中分析段落和概括大意方法的結合,找出相等關系和未知數,為以后的分析打下基礎,授課效果甚好。如:某面粉倉庫存放的面粉運出15%后,還剩余42500千克,這個倉庫原有多少面粉?分析:
第一步:用六個字概括大意。
原有 運出 剩余
第二步:用文字表述相等關系。
1.原有 - 運出 = 剩余。
2.原有 - 剩余 = 運出。
3.運出 + 剩余 = 原有。
第三步:以其中一個相等關系為例進行分析。
如已知條件:運出原有15%,剩余42500千克。未知條件:原有?
第四步:與問題結合,設未知數X。
第五步:列方程。(注意:1.單位統一2.解設3.答)
經過講解后,學生覺得容易接受,對應用題也產生了興趣。再比如:在講解行程問題應用題時,我要求根據題意畫出行程圖。
1.根據圖找出相等的關系式。
2.然后分析同上。
3.特別是對于追及問題,可以假設追到終點,這樣整個題顯的思路特別清晰。此外,應注意假設的應用。
解應用題步驟:1.審(審題)2.找(相等關系)3.設(未知數)4.列(方程)5.解(方程)6.答(寫出答案)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做好應用題教學,需要教師要備好課,充分發揮師生互助的作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分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