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歷史核心素養指的是歷史基礎知識與歷史思維,要求學生從歷史教材中獲得歷史知識,具備科學的歷史思維以及多元化、科學化的歷史觀;要求學生具備閱讀、總結、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以及豐富的知識儲備,并能學以致用。因此,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要落實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中。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還應培養其相應的歷史判斷能力,使他們不只是單純地了解歷史事實,還能深入地體會歷史的意義和內涵。本文筆者就以此問題展開探討。
依據課標和學情,在教學目標中涵蓋核心素養
2016部編版歷史教材是依據新時期新的教學理念與目標設置的,其明確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應該且必須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四大特性。另外,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突出“育人為本”的理念,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依此理念,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在教學目標中涵蓋核心素養。
比如,學習“青銅器與甲骨文”這一內容時,筆者便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如下的話語:引導學生通過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了解我國文字的起源,并感受燦爛的古老文明,從中體悟古代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思考。例如,我給學生設置了這樣一個討論話題:“你們能否從甲骨文中看出現代文字的影子?能否從青銅器的制作中,看出現代工藝制作的影子?”引導學生對這兩點進行思考與討論,讓他們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進而引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很好地將知識與核心素養結合在一起。
另外,筆者認為,學習歷史的首要條件,便是要求學生能夠將其余學科的知識遷移過來與歷史知識融合在一起,如講解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時,教師可以從之前所學習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出發,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總結,這樣學生就能具備豐富的知識體系,也能靈活地運用各學科知識。
切實加強史料教學
史料指的是可以據以研究或者討論歷史的東西,包括文字史料與圖片史料,其對于研究歷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使用史料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有效改變課堂氛圍,進而推動歷史教學的進步。
如,學習“太平天國運動”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曾國藩的《討粵匪檄》等國內輿論、美國牧師羅孝全的《洪秀全革命之真相》等國外輿論以及洪秀全的《原道醒世訓》等太平天國內部人士的言論,引導學生歸納這一運動的背景、發生的過程及其產生的影響。在課上或者課下習題練習過程中,教師要設計有層次的史料題目,讓學生通過這些題目夯實所學知識。在課后講解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史料題,教會學生應如何全面分析史料以及史料題的解題思路,通過對史料的解讀,進一步加強他們學習歷史的能力。
史料是與歷史事實相關的知識,在教學中使用史料,不但能夠提升學生辨別史料、認清史實的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如此便能很好地與歷史核心素養教學目標貼合。
適當對學生加以鼓勵,促進初中歷史核心素養融合
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提出的新教育目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將歷史知識與核心素養結合起來,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當更加合理。
在教學中,我會適當對學生進行鼓勵,若學生回答不出問題,便適當加以引導,而不是嚴厲批評,致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比如,學習“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這一內容時,我指名要求班級中的某位同學起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新政府不得人心?”這位同學可能在課堂上稍有走神,并不知道如何回答,面對此種情況,我對其加以引導,從政治、經濟以及社會風氣等方面入手,讓學生逐漸回憶起之前所學的知識。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對此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且加上我的幫助與溫和的態度,會讓學生樹立起學習歷史的信心和正確的世界觀。
除此之外,不同的學生對歷史的看法也不一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的觀點。比如,講到“李鴻章”這個人物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李鴻章不像史書上那樣,是一個媚外的人,他在當時所做出的種種選擇,都是歷史的潮流推動著讓他不得不做出選擇。”針對這樣一個觀點,我認同了他,并以他為例,讓學生明白擁有辯證思維的重要性,即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時,不能只是單純地聽信一家之言,更應結合社會各界及其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
結語
具備歷史核心素養對學生學習歷史好處良多。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講授基本的歷史知識時,還應讓他們感知優秀的歷史文化,進而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歷史,客觀地分析每一個歷史事件,讓他們借用歷史知識來反思今天發生的事情,避免重蹈覆轍,從而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