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馳
摘要:隨著畜禽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畜禽養殖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糞污對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嚴重制約畜牧業健康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現通過闡述畜禽糞污對環境的危害,提出科學的技術手段對畜禽糞污進行有效處理得以利用,以期減少環境污染,為改善生態環境做出貢獻。
關鍵詞:畜禽;糞污;污染;環境;治理
中圖分類號:X7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7-0132-01
1 規模化養殖場環境污染現狀
1.1 污染空氣
畜禽糞尿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未經處理的糞尿會分解產生的大量NH3、H2S等惡臭氣體,這些臭氣如未能及時清除,其臭味將成倍增加并進一步產生甲基硫醇、二甲二硫醚、甲硫醚、二甲胺及多種低脂肪酸等惡毒氣體。這些氣體嚴重影響空氣質量,不但會導致動物應激,大大降低畜禽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產能力,還能刺激人類的嗅覺,引發呼吸道疾病,免疫水平下降,對人類健康威脅較大。
1.2 破壞水質
規模化養殖場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糞污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以及重金屬、各種病原微生物、抗生素等藥物殘留,這些未經處理的畜禽糞污經人為沖洗和雨水沖刷,最終流入地上水系或滲入地下水,造成地表水富營養化和地下水污染,使水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含氧量降低,造成水質惡化。同時,畜禽糞污中含有的重金屬以及各種病原微生物進入水源和土壤也會對人畜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對生態環境平衡都會造成巨大威脅。
1.3 侵蝕土壤
糞污中的有機質在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下會產生氨、胺、硝酸鹽、磷酸鹽等,這些物質大部分會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是,當糞污排量超過土壤消納自凈的能力時,會堵塞土壤孔隙,造成土壤板結,破壞土壤結構。同時,畜禽糞污中含有的重金屬微量元素、抗生素等添加物質,如果這種糞污被用作有機肥料,長期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會造成重金屬微量元素等物質在土壤中富積,造成土壤結構的破壞及改變,影響農作物生長,危害人類和動物的健康。
2 控制措施
2.1 減少養殖污物排出量
通過營養學技術,提高畜禽飼料轉化率,減少營養物質的排泄量,達到降低或減少養殖污物量的目的。根據畜禽不同階段的生長需要合理配比日糧,優化飼料配方,減少飼料中氮、磷等元素的含量,也可以在日糧中添加氨基酸,提高蛋白質吸收利用率,在日糧中添加植酸酶等酶制劑,提高磷等礦物質的消化率,達到改善畜禽糞污中所含營養物質的比例,完全適用于作物生長的需求,避免營養成分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在飼料中加入各種防臭劑,如絲蘭屬植物提取物、天然沸石、綠礬等,防臭劑在畜禽腸道中進行除臭,這樣的方式一般可使畜禽排泄物中NH3的濃度降低34%,H2S降低50%[1]。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要把好用藥關,禁止在日糧中添加抗生素、激素、非法添加劑等物質,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
2.2 糞污處理及利用
首先要減少各生產環節污染物產生量,盡量淘汰水沖洗清糞方式,采用干式清糞的方式清除糞便,這樣即可有效減少廢水產生量,降低廢水的污染負荷,又可以減輕后續處理及消納的負擔。對養殖場的污水排放,要嚴格控制其BOD和COD的含量。污水的處理過程包括固液分離、沉淀池沉降、酸化調節池和厭氧池處理、預曝氣池充氧,最后進入水生植物塘過濾吸附,從而達到排放指標[2]。畜禽糞便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經過干燥、化學、發酵、青貯、熱噴、膨化等必要處理后,可作飼料循環使用。糞便經堆積處理后,致使糞便中的病原菌、寄生蟲被殺死,有機物被降解為易于植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可作為有機肥用于農業生產,即可提高土壤肥力,又能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利用動物糞便、墊草等有機物與水混合,在一定條件下,經過微生物發酵,產生沼氣,是綜合利用畜產廢棄物,防止污染環境和開發新能源的有效措施。沼氣生產過程中.糞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蟲能夠被殺死,發酵后的沼渣又是很好的肥料。
2.3 養殖場的合理選址、設計
規模化養殖生產造成的污染與養殖場的地理位置和規模大小都有著直接的關系。新建規模化養殖場的選址應遠離城市,遠離水源地的地區,地勢高燥、向陽避風,且靠近種植區以及養殖水面的周邊地區。還要根據該地區環境條件的實際情況來控制養殖場的規模,養殖場內應合理布局,建設專門的糞污處置設施及劃定貯存區域。圈舍的設計應考慮到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糞便干濕分離的需求,以便使糞便得到合理且充分的利用。排污設施配置合理,污水與雨水做到獨立排放。
參考文獻:
[1]丁疆華,廣州市畜禽糞便污染與防治對策[J].環境科學研究,2000,13(3):57-59.
[2]闞寧,養殖場環境污染的治理措施[J].四川畜牧獸醫,2002,29(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