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生
摘要:壞死性腸炎病以腸道出血壞死為特征,發病急,死亡率高,主要致病菌為產氣莢膜梭菌。現從病原學、流行病學、誘發因素、臨床特征、剖檢病變、診斷和防治等方面進行闡述,為壞死性腸炎病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壞死性腸炎病是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非接觸性傳染病,特點是發病急和致死率高,給畜禽養殖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隨著規模化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壞死性腸炎病發病率升高,所以廣大養殖戶和獸醫臨床工作者應對此病更加重視。
關鍵詞:畜禽;壞死性腸炎;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105-01
1 病原學
產氣莢膜梭菌,革蘭氏陽性芽孢桿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較廣。尤其產生的外毒素和各種有毒酶類致病。適合在血平板上厭氧培養,可以發酵麥芽糖、葡萄糖、蔗糖和乳糖,硝酸鹽、觸酶和明膠液化試驗陽性,在石蕊牛乳試驗中呈爆裂發酵狀態。
2 流行病學和誘因
研究表明,使禽類發病主要是A和C型產氣莢膜梭菌,在我國A型流行較為普遍,主要是由其產生的a毒素致病,另外也有文獻顯示一種新型的NetB毒素也是引起家禽壞死性腸炎的主要病因;高發季節為潮濕悶熱的夏季,散發后迅速流行。普遍認為引起哺乳及育肥豬輕度的壞死性腸炎的是A型產氣莢膜梭菌,致使新生仔豬壞死性腸炎的為C型產氣莢膜梭菌;四季皆可發生,對3日內的仔豬致死率達100%,隨日齡的增大易感性逐漸下降。
發病原因主要是機體的抵抗力下降導致胃腸菌群失調,如飼養過程中通風不良、飲水不潔、飼養密度大,衛生狀況差引起腸道黏膜受損,產氣莢膜梭菌大量侵入繁殖產生大量的外毒素及有毒酶類;球蟲的感染損傷腸黏膜后小腸的吸收功能減弱;藥物濫用導致的胃腸菌群失調,梭菌大量繁殖;免疫抑制疾病和一些應激狀況均可誘發壞死性腸炎。
3 臨床特征
禽類壞死性腸炎常發于畜禽的小腸后半段。急性病例迅速發病,沒產生任何臨床表現便倒地死亡;慢性型病程長,家禽精神萎靡,消瘦,肉髯發紫,排煤焦油樣黑便,生長發育受阻。豬壞死性腸炎高發于空腸。最急性型排血便,一天之內死亡;臨床最常見的是急性型,排紅褐色帶有組織碎片的血便,病豬瘦弱,第三天死亡;亞急性型主要特征是畜禽連續出現腹瀉,1周之內死亡;慢性型病程長,發展緩慢,畜禽長期腹瀉,最終死亡或停止發育。
4 剖檢病變
病禽剖檢,腹腔有濃重的腐臭味道,見小腸后段明顯變粗,黏膜充血,腸道內充滿氣體,喪失彈性,內容物混有鮮紅血絲,嚴重時腸道呈黑紫色,剝離內容物后可見腸壁存在出血斑點或條索,嚴重時腸壁附一層可以剝離的偽膜。病豬剖檢,空腸和結腸螺旋處腸壁增厚并出現深深的褶皺,并附有黏液,腸黏膜充血、出血,嚴重者變性壞死。
5 診斷
禽壞死性腸炎病多與球蟲病并發,除依靠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診斷外還需要借助實驗室診斷。刮取小腸病變部位內容物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觀察菌體形態和蟲卵的有無進行判斷;病料接種鮮血平板或TSC卵黃平板,觀察菌落溶血性和分解卵黃狀況進行診斷;選取典型菌落接種牛乳培養,觀察是否有牛乳爆裂現象產生;以及藥物敏感型等試驗均可進行輔助診斷。豬壞死性腸炎病可以通過臨床上的生長發育遲緩、長期腹瀉、血便,以及病理變化和流行特點進行初步判斷。進一步確診可進行實驗室診斷,如組織學檢查,PCR確定病原等。
6 防治
常用的西藥有氨芐青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等,若禽類遇球蟲混合感染需要再添加抗球蟲藥物。有報道顯示中藥止瀉散對于畜禽壞死性腸炎病的治療也起到不錯的效果。由于人們的公共衛生安全意識不斷提高,人們更加傾向于選擇非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如益生菌類藥物。研究表明畜禽直接口服益生菌制劑可以幫助恢復胃腸道菌群平衡,以減少抗生素對畜禽機體的損失和危害。另外還有一些新型療法,如美國某公司研制的蒙脫石散吸附劑可改善畜禽的腹瀉癥狀,減輕腸道黏膜損傷,保護好胃腸道正常;有研究顯示研制的噬菌體混合劑可降低壞死性腸炎病雞死亡率;科研人員發現限飼法可從發病機制人手維護畜禽胃腸道穩態,使畜禽腸道保持在一個穩定水平內,保持腸道菌群健康。
7 小結
由于畜禽壞死性腸炎病發病急,所以該病的防治還是以采取預防為主的原則。控制好畜禽飼養條件,保證營養,全價飼養;保持畜舍清潔、環境衛生、通風良好,定期消毒;保持畜禽腸道健康,有一個完整健康的微生態平衡;冬季保暖、夏季避暑,免疫工作及時進行,提高機體整體的免疫力,減少應激刺激來預防該病的發生。另外,不斷深入研究可以替代抗生素的疫苗與藥物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治壞死性腸炎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