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雯
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正是他學而不厭的真實寫照,又是其終身教育思想的體現。在西方成人教育成為終身教育的最早概念性表述里,郎格朗把現代社會中終身教育產生的原因概括為“現代人面臨的挑戰”,就是在這種種挑戰中終身教育應運而生。
終身教育被視為教育的一種,而教育又有狹義和廣義兩層意思。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而廣義的教育則泛指一切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終身教育更多體現在廣義的教育中,學習永遠都是進行時而非完成時,尤其是肩負著祖國未來希望的教育者更是如此。我想作為一名教育者除了應有的教育教學素養以外,更注重的應該是其獲取周圍信息和適應新形勢的能力。一名新教師在踏上教育崗位之前要經過重重篩選,方能確認其是否具備一名合格教師的基本素養,想要在教育教學方面成長和進步就必須在教育教學崗位上繼續學習和深造。
教育崗位與其他崗位不同,教師有著很強的示范性和主體性。學生的可塑性、向師性和模仿心理決定著教師的示范性,教師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在孩子的眼中可以得到無限的放大,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成為學生效仿的對象。教育教學過程就是教師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思想品德影響學生的過程,如果教師的知識容量僅限于書本之中,那又何談拓展與延伸,又怎能帶孩子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教師要及時“充電”,用豐富的知識來武裝頭腦,用多彩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的終身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汲取源源不斷的知識
教師的知識素養的提高
每一個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孩子總會提出一些出其不意的問題,有的問題恰好在自己知識儲備范圍內,可以大顯身手,讓孩子著實佩服一番,有時孩子的問題遠遠超出教師的知識儲備范圍,此時問題就如當頭一棒打得自己暈頭轉向,無從下手,“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頓時得到了共鳴。一個人如果不使自己的知識技能不斷更新,那他就注定要落伍,且不要認為這項規律只適合于搞科學研究的技術人員,它同樣適合于任何一個人。
小學生的教育尤其要注重知識的科學性和邏輯性,教師即要把教學目標把握好,又要在理順知識體系的前提下嚴謹有序地傳遞人類文化知識的精髓,只停留于個體目前擁有的知識體系是遠遠不夠的。建構主義認為:未來的教學主要給學習者提供建構的知識框架、思維方式、學習情景以及有關的線索,如果教師不進行“充電”,不能站在足夠高的地方為孩子營造好的學習氛圍,孩子將無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教師的能力素養的提高
正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如果單純地羅列教學方法,我們可以長篇大論地談上整整一本書,可是面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知識,處于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環境,教學方法需要隨時進行靈活調整。
即使同一知識面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教學方法都要發生改變,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日中多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積極交流與參與教研活動,通過上課、評課等多種途徑革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和理念。
通過網上培訓、教研平臺、同課異構等各種形式拓寬視野。畢竟很少有教師能擁有與教育家面對面學習的機會,這時書籍和專家開設的網站就成了交流與學習的平臺,為教師提供了一次再學習的機會。
培養教師對環境變化的主動適應性
終身教育主張的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應貫徹人的全面發展精神。作為教師,應提高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因此,教師要學習的不僅僅是知識,現代社會飛速地發展,新生事物一個接一個地出現,教學手段的演變最能說明這一點,從最早的口耳相傳到文字教材,從文字教材到直觀教具,從直觀教具到電教工具再到計算機多媒體和現在的網絡教學,前前后后的變化十分明顯。
終身教育理念主張教育者不僅要學習已有的文化,更要培養個人對環境變化的主動適應性,創造性地解決所面臨的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與之相關聯,傳統的師生關系也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形成新型的、民主的、開放式的關系。
多元化標準引領自我發展
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類智能的組成從傳統意義上說有語言智能、邏輯智能、空間智能,此外還包括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八項。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所以評價一個人不能單一地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多一把尺子就多一個優秀的教師。
一個新教師在前五年的工作中可能會找不到方向,處于摸索期,通過教學年限逐漸增加,積累了更多經驗以后就會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由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結構,后天的努力也會有所偏重,細心觀察不難發現每個專家型的教師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教育風格。
如果說終身學習是社會對每一個公民的要求,那么終身教育理念即是對教師教學態度的端正??偟膩碚f,每位教師都應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素養,不斷適應新生事物,積極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才能使自己跟上時代發展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