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雪苑
隨著我國高等院校入學率的不斷提高,中國高等教育呈現出了快速的發展狀態,而“法治”是高校學生管理的必由之路。本文在論證這一命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基礎上,結合當下高等院校在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化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闡述我國高等院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內涵和目標,并探索一條實現途徑。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對大學生的成長和個人發展至關重要,反觀我國高等院校目前的學生管理現狀,學生事務管理所處的法律環境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一些法律問題在學生事務管理的過程中也頻繁出現。因此,我們應考慮調整已滯后的高校管理中針對學生工作的管理思想、管理活動和管理模式,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我國高等院校學生事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教育管理模式較為單一
我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較為單一,多數都體現在了行政化這一特點上。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院校普遍實行的是在學生工作處(部)直接領導下的、以輔導員為中心的學生管理方式。行政化管理模式使學校在學生事務的管理過程中往往起著較為主導的作用,而學生則處于從屬和被動的地位,這樣的管理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對高校產生誤解和不滿。
規范性文件中缺乏程序性規定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法律法規等內容還不完備,并缺乏程序性規定。歷來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存在著重實體、輕程序這一誤區,而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一些規范性文件中也有所體現。例如根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規定,大學生在校期間享有告知權、申辯權、聽證權、起訴權等程序性權利。可遺憾的是,其中的許多權利卻沒有得到切實的落實與貫徹,而程序的正義是實體正義的最大保障。
學生管理團隊缺乏法律意識
由于教育管理模式單一,導致在學生事務管理團隊方面,管理者的法律意識也較為薄弱,在管理過程中,單純地將學校與學生的關系限制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從而忽視了學生的部分權利。
我國高等院校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化的實現途徑
從外部環境來看,整個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與法律知識的普及、高等教育立法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法學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等都對法治化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反之,也對當下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內部環境來看,由于我國高等院校具有法人資格,使它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形成了一種民事合同關系,具體而言,是一種教育服務合同關系,由此雙方之間具有民法上的平等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建立健全的有關規章制度成了法治化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與關鍵。
完善我國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法律體系
目前針對我國高等院校的規范性文件,在高位階層面,只有《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但是,這兩部法律都是原則性的內容占多數,較為籠統,只是針對高等教育的原則性規定,并未對學校的層次做出區分性規定。
由此,我們應當通過廣泛的調研、考察,建立起一套上至法律(狹義)、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下至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的規章。這套規章制度既要有對我國高等院校進行的總體規劃,又有對其中各類管理事項進行分別規定的內容,是兼具全國層面統一性和地方實際特殊性的完整法律體系。
健全制定我國高等院校學生事務管理規范的制度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出臺以后,對學生在校期間的違紀處分等實體和程序性事項做出了規定,高校在制定具體的行為準則時,應當將該規定細化。在制定規章制度的時候,管理者要格外關注學生在程序上的權利,引入聽證制度、仲裁制度等,要將相應的職能部門、流程與程序清楚無誤地告知學生,充分保障學生的知情權。
在制定規范規章的過程中,除了合法性問題外,也要注意合理性問題,即制定的規章應當符合我國高等院校的學生特點以及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既能保障學生權益的保護,又能保證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能夠正常地進行。同時,規章的制定要體現現實性與前瞻性的統一,不僅要考慮到目前的實際工作,又要具有一定的遠見性。
我國高等院校學生事務管理的法治化是在我國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針對長久以來存在的“人治”傳統而提出來的。實現法治化的目標是將我國高等院校學生管理納入法治軌道實行嚴格管理,避免管理工作中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發生,切實保障校生雙方的利益。總而言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化不僅要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將法律法規落到實處,還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統一校紀校規,提高運用法治來管理高校的學生事務的意識,加快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法治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