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新
品味國學經典能夠傳承中華文化,因此在小學階段學習國學啟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學校開展的國學經典學習掀起了一股學習國學經典的熱潮。全校共讀《弟子規》,然后分年級學習其他國學教材。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我們學習的規范。它雖簡短精悍,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是文明的靈魂。
學習《弟子規》,教導學生孝順長輩
如今每個家庭的孩子都不多,他們總是被身邊的親人護著、寵著、溺愛著,所以,有些孩子便逐漸淡忘了“孝”這個字眼。我們成年人懂得孝順長輩,更應該教育孩子懂得孝順長輩。學習《弟子規》后,學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特別重視學生的孝道教育,但是個別學生不是學以致用,而是與之背道而馳,這是非常嚴重的品行問題。我教學《弟子規》后與家長聯系,想看看孩子們在家的實際行動。但是有家長向我反映,孩子在家也不是很孝順,不會感恩長輩們的付出。偶然一次對小極同學媽媽的電話家訪,本來是反映小極同學的學習情況,誰知家長反饋的信息更讓我擔憂。原來小極同學一回家就要玩手機,不給他玩就會摔東西。奶奶忍不住說他幾句就會拳頭相向。這幾拳下來,奶奶要痛好幾天。
我知道這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平時對孩子的寵愛,換來的是以拳相待。我馬上搜集資料,組織了一次以“孝順”為主題的班會。我先出示已經學過的《弟子規》的內容讓大家讀: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然后請學生復述這部分內容的意思,接著介紹了孝順的故事,最后讓學生們談談如何做才是孝順。很多學生都詳細地談了自己的做法,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揚。接著我讓小極同學站起來,問他在家是如何孝順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小極同學站起來不說話,我知道該是批評他的時候了,也順便批評在家不孝順長輩的孩子。通過批評教育,小極同學認識到了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并表示以后一定會孝順長輩,要像從《弟子規》一書學到的道理一樣,做到知行統一。為了長期有效果,我要求全班學生互相監督,共同進步。
巧借《弟子規》,引導學生誠信做人
誠信教育須長期堅持,引導學生誠信做人,對班級管理非常重要。每個學生知行統一、誠信有加,才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開展,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做好誠信教育,不讓歪風邪氣蔓延。有一次,小海組長交作業本時,看到我桌面上有一本彩圖版的《成語故事》,他很喜歡。我看出了他的心思,把書遞過去說:“你喜歡看,老師就借給你回去閱讀。”小海同學滿心歡喜地接過書。我又加了一句:“那你什么時候把書還給我?”小海想了一會兒,說明天就可以還了。第二天早上我來到辦公室,果然看到了那本書。多么守時守信的孩子啊!在下一節班會課上,我重點表揚了小海的誠信行為。要知道,這個班是我剛接手的新班,班紀班風在初步形成之中,我剛好利用班會課教學《弟子規》。我先出示《弟子規》學習的內容: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我把小海借書的事分享給學生們聽。小海同學得到了我的表揚,先是一愣,后來是滿臉的微笑,正氣凜然,信念堅定。接著我請學生們說說班中誠實守信的同學,他們的眼睛是雪亮的,發現了其他同學很多誠實守信的行為。最后,我讓學生們說說誰的做法不夠好。大家實話實說,矛頭都指向小鄒同學。原來小鄒喜歡看書,又不跟同學借,總是悄悄地把別人的書拿來看,誰不見了書,去他的座位上找,肯定能找到,小鄒被同學們說得低下了頭。我利用這節課的內容引導小鄒,只有正確的做法,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同學們也給了他很多好的意見。我把這節課的內容拓展延伸:借東西要及時歸還,做人做事要誠實守信。這是為了讓他們明白:誠信走遍天下無憂愁。
學習《弟子規》,掌握讀書方法
剛升入小學的孩子,很多行為習慣都沒有養成,我們要一樣一樣落實到位,對他們進行指導、操練。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們的紀律已經好了很多,最高興的是他們讀書的良好行為習慣也已經養成了,只是有時候最怕學生讀書時人在心不在。《弟子規》中教導的讀書方法很好,如: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句慕彼,此未終,彼句起。很多時候,在活動過后或者遇到開心的事,學生們就不能專心讀書。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要求學生們先背一次《弟子規》里的讀書法,要他們讓心情平靜下來才開始讀書。為了讓讀書方法成為習慣,教師平時的教育很重要,班長的協助管理也很重要。每天早讀或者午讀,班長都會管理學生按讀書法的要求讀書,這樣長期堅持下來,他們讀書時的精神抖擻、專心致志,讓人看起來舒服極了。
結語
學習了這本書,學生的言行品行都好了很多。這不僅是班級管理的一種妙方,而且是一種人性的教育。《弟子規》是圣賢之人都應學習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是祖國文化的瑰寶,我們要好好傳承。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16年度課題“農村小學國學啟蒙教育實踐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01564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