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心跳”十分危險
房顫是心房顫動的簡稱,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可出現心慌、氣短、胸悶等癥狀。夏季是房顫高發的季節,與其他類型的心律失常相比,房顫最大的特點就是“亂”:發作沒有固定的誘因;發作時間沒規律;發作時心跳的快慢更沒規律。也就是說,房顫會表現為“失控”的心跳。如果這種情形時常出現,就要高度警覺患上“房顫”的可能性。
房顫患者由于心房不能規律地收縮和舒張,血液容易在心房內瘀滯形成血栓,血栓脫落隨血液循環,可導致腦卒中甚至猝死。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中,約五分之一是由房顫導致。合并有房顫的腦卒中患者,致殘率也會明顯增加。
而且,房顫還和心衰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心衰患者房顫的年發生率約為54%,房顫患者中心衰的年發生率約為33%。近些年來,房顫住院率的增長甚至超過了心梗和心衰。
如何發現房顫?
值得警惕的是,房顫在導致嚴重后果前,常常沒有明顯的癥狀。這使得這種危險的疾病具有極大的隱匿性。很多患者是在體檢做心電圖時,才偶然發現患上房顫。
如何在生活中發現房顫征兆呢?當感覺出現心慌、心跳不整齊、乏力等癥狀時,可自測脈搏,如果脈搏不整齊,且這種不整齊持續時間較長,則很可能是房顫。如果不會自測脈搏,可用血壓計替代,發現測血壓時水銀柱下降不規律,或者電子血壓計中顯示的心跳圖標跳動不規律,也提示可能是房顫。
這時最好去醫院做24小時,甚至48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來確診房顫。
如何正確預防房顫
現在常有人服用阿司匹林來“預防”房顫導致的血栓,這其實是個誤區。房顫患者服用的抗凝藥物,主要是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藥(達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其中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具有起效迅速、劑量固定、與食物、藥物相互影響小等優點。目前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出血風險小,尤其是顱內出血風險可降低50%以上。
阿司匹林僅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相關血栓,而房顫血栓屬于靜脈系統的血栓,在形成機制上有區別。另外,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會導致胃腸道出血和顱內出血的風險,沒有醫囑也不可擅自服用。
另外,硝酸甘油也不具備緩解或終止房顫的作用。
房顫治療最重要的是預防卒中。抗凝治療可使卒中風險降低60%至70%。國際上公認的積分算法可以用來指導患者進行抗凝治療——心力衰竭、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患者,女性,年齡65歲至74歲,其中任意一條分別積1分,既往栓塞史、年齡75歲及以上,任意一條分別積2分。總分≥2分的患者,就是卒中高危患者,應該及時服用抗凝藥物。
(綜合《大眾健康》《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