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說:“在培養孩子這件事情上,如果你試圖預測2048年什么專業熱門,再去教孩子相應的知識,可能不行,因為你預測不準。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底層核心能力——引導孩子主動對動態的知識進行探索,讓孩子養成通用的學習能力。這樣,無論以后怎么變化,孩子都能適應時代。”
如何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的聰明大腦?魏坤琳提出了幾點建議:
重視教育的力量。有人說:“我小時候父母沒管我,什么育兒知識都不知道,我不照樣長得不錯?”魏坤琳說:“祖先的智力來自日常現實,但現代社會大不一樣,對人的抽象思維和數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一個術語叫做孩子的“童年期”——童年期越長,學習的內容越龐雜,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延長兒童童年學習時間的方式。
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在小時候,要給孩子更多具象的思考,用實物做例子引導孩子理解;隨著年齡增長,慢慢過渡到抽象思維,這符合大腦發育的過程。
相信智力是可塑的。雖然智力受先天因素影響,但后天培養更重要。大腦就像肌肉,你讓它動得越多,它就變得越強大、越復雜。
(摘自《中國青年報》 蔣肖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