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潔
摘要:在眾多影視作品中,對于古典文學名著的改編與創新往往富有較大的挑戰性。在最大化還原文學作品的主要思想基調的同時,還需意識到改編即是藝術創造,而影視藝術創造的魅力是以視覺與聽覺的形式傳遞到觀眾群體,因此,如何把握古典名著影視作品中聽覺與視覺間的互動關系,就成為了影視文藝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古典名著;影視作品;視覺與聽覺;紅樓夢
無論中外,依托于本國古典文學著作,并為近現代為文藝工作者所改編再創造的電影、電視、舞臺劇作品不勝枚舉,古典文學作品反復經過重新編導、搬上臺前的原因,是因為那些擁有絕對讀者群體基礎的小說經歷了長時間的歷史考驗,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的品格特質,帶有多數現代文學作品不可企及的思想深度和審美風格,是集古代先人的智慧與情懷于一體的人類精神財富。
在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中,已經拍攝成電視劇作品的數量很多,其中有精華亦存在糟粕,而1987年版的36集電視劇《紅樓夢》則是古典文學改編電視劇經典之中的經典作品,聲音及鏡頭畫面的互動和諧完整,濃厚的古典藝術風格同小說原著風格契合度極高。
一、音效與情節氛圍的互動
音效在電視劇配音中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比例,人物、動物、植物都有自己特有的聲音,音效包含特殊音效、動作音效、背景音效、自然音效等幾大類。恰如其分的音效是將劇情生動合理化展開的重要元素,在完善聽覺效果的同時,也與劇情緊密聯結,更易使觀眾產生代入感。音效與劇情的互動關系分為音畫同步與音畫異步兩種。
音畫同步:音畫同步是指影視音效同正在進行的劇情畫面一致。在87版的《紅樓夢》中,音效配音細膩且真實度高,劇中人物動作、自然環境或物體發出的響動都得到確切的表現。例如劇中丫鬟在夏季的夜晚穿行于大觀園,除腳步和裙裾摩擦的聲音外,還會隱約聽到園子有隱約蟬鳴。《紅樓夢》原著對書中姑娘們的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進行了詳盡的文字表述,電視劇可以將角色的華服飾品可視化,再以音效的方式準確地體現,在其中一段洗手的劇情里,賈府小姐手帶多副金鐲與玉鐲,洗手過程手鐲觸碰到了銅盆邊緣,金鐲產生的金屬聲響和玉鐲產生石制的鈍感音色在同一時間經由畫面情節傳遞而來,把劇情細節具象化,達到聽覺與視覺同步配合,展現出此部電視作品細膩的質感。
音畫異步:音畫異步的概念是指音效同劇情畫面處于非一致狀態,以特殊方式讓聽覺擴大視覺所產生的想象空間,達到推動劇情進展的主要目的。電視劇《紅樓夢》多次應用音畫異步的方式,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聽覺效果,有效渲染之后開展的劇情。在第三集劉姥姥一進榮府求見王熙鳳的情節中,劉姥姥抱著板兒坐等王熙鳳,看著屋外丫鬟出出入入,畫面特寫劉姥姥顧盼的面部表情,忽然座鐘報時的叮當聲音傳來,而畫面并未馬上轉到座鐘,仍舊停留在角色的表情刻畫,聽覺先于視覺產生,同書中原文“劉姥姥只聽見咯當咯當的響聲,大有似乎打籮柜篩面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的描寫高度吻合,從側面體現劉姥姥被榮國府的奢華所震撼。音畫異步還運用在第八集元妃省親的劇情發展中,元妃行至榮國府前一直由宮中宦官向賈家傳達行程,表現出緊張隆重的氣氛。當元妃到達時人還沒露面便聽到宦官儀仗多次拍手聲由遠及近、由小及大,配合眾人等待元妃屏息而立的情節氛圍,聽覺延伸至視覺,使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到電視劇情節傳達出的信息。
二、旁白與畫面構圖的互動
古典名著改編的電視作品,旁白的作用是闡述故事基本架構,有助于向觀眾介紹故事背景或人物的心理活動。然而旁白不可單獨存在,要與電視劇畫面相匹配,電視畫面的構圖具有十分值得深入研究的技巧,影視劇構圖藝術理論是從繪畫領域衍生而成,在繪畫藝術中,構圖是指一幅畫的整體布局結構,結構的安排是為了表現畫師蘊藏在作品中的情緒和個人風格,而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也包含了原著所表達的主題思想。畫面反應出旁白的敘述內容,反之,旁白則將畫面賦予更深的意境。《紅樓夢》小說帶有濃厚的古樸、雅致的文化風格,對畫面構圖的要求與近現代歷史背景的電視劇截然不同。
旁白能夠豐富畫面構圖的內涵,畫面構圖也可加深觀眾對旁白內容的理解,《紅樓夢》第一集開篇便是由一段旁白朗誦開啟,“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深沉的男聲旁白伴隨一副固定不動的虛化頑石畫面響起,畫面構圖呈現出近似三角形的視覺感,由毛筆字體書寫的四句詩詞在題于畫面正中央。在這一幕中,單有旁白朗誦或只放詩詞畫面都會令片頭的質感略顯單薄,開篇的詩詞是揭開整部文學巨作序幕的點睛之筆,超然縹緲感的朗讀正和模糊化的山頂頑石畫面構圖所相襯。之后開篇在沒有背景配樂的情況下繼續由男聲旁白敘述故事的起源,云山霧罩的遠景畫面形成對角線式的構圖,廣闊的空間之中劇中的兩位太虛幻境的神仙角色在山野田間行走,加之旁白的敘述,讓古典山水畫樣式的構圖風格在增添了適當的豐富感。而在最后一集寶玉歷經家道中落,家破人亡的磨難后,從襲人家出走,寶玉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漸行漸遠,只留下一串腳印,旁白為甄士隱為《好了歌》所做詩詞,畫面蘊意深刻,表現出故事主人公將一切繁華與苦難都拋于身后,看破萬丈紅塵的決心和心境,觀眾從視覺和聽覺都能感受到《紅樓夢》全劇所展現的悲劇基調。
三、配樂與環境光線、色彩的互動
電視劇是以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形式的呈現一部作品,同鏡頭畫面匹配的背景音樂是作品聽覺元素的靈魂所在,電視畫面可以讓觀眾直觀感受故事的發展,而音樂則能把劇情的視覺氣氛做進一步的渲染。優秀的電視劇劇作品其配樂也能成功感染觀眾,并成為經典,如六小齡童版《西游記》中配樂《女兒情》、片頭曲《西游記》等,至今很難超越,起到為作品畫龍點睛的作用。光線和色彩是鏡頭元素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色彩是指畫面的顏色和色調,色調一般分為冷色調與暖色調兩種,光線則以分為自然光與人工光,按光線角度、作用又可以細致劃分,鏡頭語言中光線與色彩能構建出藝術感強烈的視覺效果。
87版《紅樓夢》鏡頭對配樂和光線色彩的運用達到了極致考究。在第八集元妃省親的劇情中,夜色里元妃所乘的船隊在燈火璀璨的河上行駛,雖然劇情是在夜晚,但畫面色調卻偏于暖色,河燈、船燈、岸上亭臺樓閣都是暖光,主體顏色為紅、黃兩色,夜景的燈光并沒有完全通過人造光線照亮,而是力求真實還原夜晚的燈光效果,打造出省親時的隆重奢華。
此段的背景配樂運用了進過變調改編的《晴雯曲》。《晴雯曲》原曲是哀婉、悲涼的風格,經過變調加快曲速,使得曲風變得歡快,同元妃身著華服同宮女仆人河上花燈巡游的喜慶氣氛相符合,凸顯了賈家鼎盛時期的得意與輝煌。
與暖色調畫面相反,劇中在配合清冷色調、幽暗光線的畫面時同樣使用了與大環境相襯托的配樂。在第28集黛玉與湘云離開眾人在荷塘月色中去凹晶館聯詩,水榭外荷塘也呈現為暗色,畫面灰藍色的底色配上似有似無的自然光線,營造出靜謐雅致的環境氛圍。兩位主人公月下對話,背景配樂采用了琵琶、笛子合奏的曲子,曲調悠緩、平和略帶哀怨,當黛玉對出“冷月葬花魂”時,配樂換為簫獨奏,暗合黛玉的悲苦身世,大大增強了劇情所要表現的寓意。
四、結論
聽覺與視覺的互動是電視劇作品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二者缺一不可。87版的《紅樓夢》將視覺、聽覺恰當地統一在一起,在當年電視技術的大環境還存在明顯不足的時代創造了一部“視聽盛宴”般的經典劇集。因此,當影視工作者在對古典文學著作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還需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打造制作精良的視聽效果,才能制作出更為出色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楊波.宮崎駿與他的《千與千尋》——日本動漫作品《千與千尋》中的人物及場景的涵義[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1 (01).
[2]杜子棟.和諧共生:視覺藝術的跨界交流[J].電影藝術,201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