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遠慶
摘要: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各行各業都正逐漸向網絡化靠攏,而作為黨報媒體工作者的我們,更要清晰的明確,在現階段這一社會輿論網絡化的大環境內,如何積極主動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立足其對新時期黨報記者的新要求、新規范,為黨報媒體謀求一條更為可靠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新時期;黨報記者;素質培育
深刻認識到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是新形勢下新聞工作的明燈。黨報是政黨機關宣傳黨的綱領、政策和路線的工具之一。黨報記者身處新聞戰線最前沿,能否遵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關系到能否尊重新聞傳播規律,關系到新聞工作的守正求真,關系到新聞宣傳的政治導向。因而嚴格遵守習近平新時期對黨報記者的總要求,培養自身敏銳的“新聞嗅覺”,在工作中重點講定位與方向,講黨性與導向,用心修煉好政治涵養,努力爭做讓黨放心的記者。
一、當前黨報記者在思想理論素養方面的主要問題分析
習近平強調,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重中之重是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但是就目前而言,仍舊有部分黨報記者對馬克思理論的認同性不容樂觀,并且出現了效能感偏低的困境。經過調查,出現不認同情況的初衷,都是由于其自身對馬克思理論沒有內在動力和熱情,即對于缺乏理論信念的支撐,并為自覺在深層次上進行了解馬克思理論的意義和作用,從而對馬克思理論產生了認知偏差。導致了其在傳播黨的思想時,明顯的缺乏熱情的工作態度,更可能會以消極的情緒面對自身工作。而一旦形成這樣的錯誤認知,就無法使黨報記者在日常工作中,無法發揮出自身創造性和主體性,不斷降低的個人成就感,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思想理論認知也會逐漸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偏差。
二、立足習近平總書記新要求,全面培育黨報記者基本核心素質
(一)豐富自身的知識含量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基于此點,為真正做好黨的思想傳播工作,黨報記者首先,要不斷增添自身的知識儲備量,將學習活動,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個學科內,而是以多樣化的學科為基礎,豐富自身知識含量,為編稿工作奠定基礎。特別是除了對社科類、人文類等學科的基本了解外,還要能夠第一時間獲取黨的最新指示,對社會現階段的基本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同時,豐富自身的知識含量,還能夠使在黨報記者的稿件編寫更有深度。而為了讓報道更加精彩,黨報記者還可積極參加當地社會活動,在社會實踐中進行學習,增長自己的閱歷。特別是在當地領導進行走訪活動時,可以主動申請做跟訪記者。從而采取多樣化的學習途徑,尋找適合自身的學習平臺,或選擇參加社會活動,鍛煉自身觀察能力,或選擇進行跟訪活動,提高自身對新聞事件的辨別、分析能力,從而促進自身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更好地把握新聞熱點。
(二)優化選題能力,拓展黨報的傳播廣度
與黨報此類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的優勢就在于能夠針對輿論焦點進行報道工作,其言論和新聞內容以受眾關注度為根本,這也就導致了自媒體由于新聞“把關人”的缺失,更容易出現不良輿論。在這一情況下,黨報記者就應自覺對接自媒體熱點話題,并進行深入分析和報道,還原熱點話題事件的真實表面,撕下自媒體的情緒化標簽,從而以紙媒的自身公信力和權威性,進行更加公平、正直的新聞報道。基于此點,新時期的黨報記者在進行選題工作時,需要最大程度的完善好深入報道的準備工作,對選題與輿論熱點的契合性、選題與輿論方向的一致性、后續新聞調查開展的有效性等問題進行明確。對于這一點,可學習《蘇州日報》的“新聞+1度”板塊,該報紙的記者就常從新聞素材中篩選熱點內容,并以敘事的口吻,從各個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和還原。
(三)多開展調查性深度報道,滿足受眾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表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但是,由于現階段某些自媒體在進行所謂揭露真相時,所傳達給受眾的信息可能是片面或錯誤的,其整體信息可信度較低。因此,黨報記者應針對自媒體的這一缺陷,選擇以調查式的報道模式,明確自身作為新聞喉舌的基本責任,從而以開展調查性的深度報道,在文章中發表深刻的新聞熱點見解,讓新聞工作者全面進去事件中心,全面調查,真正滿足受眾知道真相的需求。例如在《人民日報》的《失竊案嫌犯供認:早有籌劃作案前曾人宮踩點》、《京華時報》的《失竊案捅出故宮安保漏洞》中,這兩家黨報媒體的記者就開展了調查性的深度報道工作,以時間為線索,梳理失竊細節,從而揭露案件背后的體制漏,讓新聞報道更具社會意義。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近年來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下,社會輿論環境有所變化,黨報記者更加不能忘記自身的職責,要不斷探尋自身未來發展道路,先剖析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并不斷加以改進和強化,促使整體職業素養的持續上升。
參考文獻:
[1]祁興翠.報紙校對工作中如何增強編輯意識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 (22):124.
[2]徐輝.由“校異同”到“校是非”—互聯網時代黨報校對工作的思考[J].新聞窗,2015 (0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