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雨
摘要:宮斗劇作為類型劇的一種,深受觀眾追捧和喜愛。就文藝作品而言,每一件作品都或多或少反映時代的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宮斗劇雖將時空背景架設在古代,但劇中女性角色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和成長,快節奏有仇必報的劇情設定契合了大眾的收視心理。同時需要警惕的是,過度泛濫的宮斗劇消解了受眾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還需要進一步規范,保障其健康發展。提升文藝作品的文化感召力。
關鍵詞:宮斗劇;價值取向;價值審視;女性身份
與其他文藝作品相比,影視劇受眾廣泛,覆蓋面大,且兼具文化和商業屬性。“每一件事務都存在一個語境,即一種環境和關系的構架之中”[1],文藝作品也有它的時代性,影視劇作為普羅大眾最為喜愛的藝術類型,它的文化屬性、價值表達無不帶有時代的烙印,劇中角色的人生定位、選擇、情感表達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當下觀眾的價值觀和情感需求。
在傳播內容分級化,受眾市場被細分、圈層的今天,宮斗劇在點擊率、線上線下討論度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一定側面也映射出當下社會的文化消費取向和價值表達。
一、人物設置:女性身份的認知與成長
穆爾維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中指出,好萊塢對女性的窺淫式標板,女性總是作為他者出現在男性視角中。在眾多宮廷劇和歷史劇中,女性角色一般處于客體位置,依附著男性主體角色成長和發展,女性的身份常常為男性角色而服務,她們是皇權身份的附庸產物,她們是后、是妃、是格格,在小情小愛中烘托帝王的情感選擇與建功立業。這些角色在劇中沒有身份,沒有自我意識的存在,只是宮闈中的一抹紅顏,勾勒了帝王作為常人生活的側面。即使在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孝莊皇后在電視劇《康熙大帝》中也僅承擔了教化意義的母性角色,引導幼帝明事理、斷朝政。這些劇里,女性的身份是被賜予的,也是隨時可以褫奪的。而宮斗劇中,女性是主要角色,開始有了身份上的認知,是戲劇沖突的制造者和推動者。她們不再是誰的皇后、妃子,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這些形象伴隨著電視劇中的人物名字:玉瑩、爾淳、甄嬛、瓔珞等深入人心。女性角色擁有了自己完整而又獨立的角色名稱,看似是無足輕重的小事,實際上卻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認知和成長。畢竟在現實中,直到1950年,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第十一條規定: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我國廣大婦女同胞的姓名權才從法律上有了保障。
二、敘事節奏:爆米花式的精神愉悅
宮斗劇的集數比一般電視劇要長,《甄嬛傳》76集、《延禧攻略》70集、《如懿傳》87集……,這些動輒七八十集的影視劇想要把觀眾捆綁在熒幕前并非易事,除了飽滿的人物性格外,敘事節奏也不可忽視。“當今社會,現代化造成的分工和壓力,使得人更趨向于消費和娛樂”[2]。相對其他影視劇在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節中糾結愛與恨、對與錯時,宮斗劇開啟一種快刀斬亂麻的敘事模式,如同在電影院咀嚼爆米花帶來的快感一樣,女主在非常短的集數內,完成一個完整的宮斗故事。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爭斗與牽制中,制造出一個又一個情感高潮,而整部劇又是女主命運高潮的展示錄。封閉空間紫禁城類內的結構性對立,讓女主沒有了封建社會“婦德”的包袱,一路晉級,推高了受眾的視覺快感,滿足現代人職場的欲望投射。
宮斗劇中人物奉行的人生信條,即價值觀,會隨著情節的鋪陳一一展開,這些價值理念或許是臺詞上的心靈雞湯,或許是人物內心的起伏波動,隱含在敘事內容中。值得大眾思考的是,影視劇,作為當代的文化的參考范式,不僅僅是大眾消費娛樂的選擇,更應肩負起價值引導的責任。但當下的宮斗劇,似乎已經忘卻了自己的文化屬性。
三、用女性意識掩蓋“反智”真相
宮斗劇中的女主人公無論出身貴賤,都將命運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貴人相助、打怪升級,最后成為人生贏家。這樣的人設固然討喜,但并不符合實際情況。《延禧攻略》中瓔珞靠裝瘋賣傻躲過高貴妃的責罰;靠伶牙俐齒在數次危機中轉危為安,更同時獲得了劇中男主和男配的愛慕。諸如此類的情節在宮斗劇中不勝枚舉,然而這樣的“爽”劇在爆米花式的快感消失后,并不能給人以思考和啟迪,甚至于,它消解了受眾對現實的反思,沉醉在瑪麗蘇的世界里。如果說宮斗劇的鼻祖《金枝欲孽》尚且能從人性本心出發,撻伐了封建制度對人,尤其是女性的壓迫。后來的宮斗劇則大多在戲劇沖突、審美功效上大做文章,忽略了文藝作品的立意,無法引導受眾關注歷史、關注社會、關注人性。
四、混淆了受眾的歷史觀
宮斗劇將時空背景架設在清晰可查的歷史年月里,對封建社會上層統治者的宮闈生活進行演繹并取得巨大成功。但“感人也深、化人也速,這是文藝作品。”[3]宮斗劇中權謀之術盛行、劇中角色為了追究金錢與地位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他人生命。在歷史的時間軸里,隨意拼湊人物關系,人物之間的年代感蕩然無存,風花雪月、爾虞我詐的情節下,無形之中消解了真實的歷史感官。
宮斗劇的健康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主創人員和受眾一起努力,才能讓文藝作品發揮它應有的文化感召力。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加納羅,特爾瑪·阿特踢勒.藝術讓人成為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0.
[2][美]理查德·加納羅,特爾瑪·阿特踢勒.藝術讓人成為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
[3]余數.文藝作品應引體向上[N].光明日報,2016-09-19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