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郁
摘要:《我不是藥神》改編自真實事件,映射社會現實的同時,影片在劇作結構、角色塑造、敘事節奏、視覺風格上等都充分融入了中國傳統哲學觀念,力求獲得觀眾更為廣泛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影片演繹的是百姓身邊飽受慢粒性白血病病痛折磨而面對高昂藥價卻百般無奈的特殊群體,深入刻畫了市井小人物的真實命運,在情節發展中跌宕起伏,有著深刻的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我不是藥神》;社會現實;類型層面;情感共鳴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優秀的國產商業類型片,從眾多精彩紛呈的影視作品中脫穎而出,贏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和大眾的一致好評,對于國產類型片來說,是喚醒現實主義電影創作者社會責任感的一次自我救贖。鑒于此,本文主要從影片類型、角色塑造、敘事節奏、視聽風格等方面解析該影片的成功之處以及產生的社會價值及現實意義。
一、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根據真實事件的改編片
該影片是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我不是藥神》用商業片的模式很好地講述了一個故事:徐崢飾演的程勇,原本是個靠走私印度保健品維持生活的落魄商販,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走上了販賣印度格列寧的道路,剛開始,他只是為了賺錢,可隨著走進白血病人的生活,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血淋淋的現實,程勇從500進價賣5000賺的盆滿缽盈,到2000進價賣500做賠本生意,他發生了“辛德勒式”的轉變。
編劇把現實中因自身患白血病迫于病痛折磨與經濟壓力去找藥,隨后才發展為給病友帶藥的陸勇,改編成了一個起初代購是為了掙錢、后來同情患者不賺差價代購、再到后來倒貼錢幫患者買藥的健康人------程勇(徐崢 飾),故事情節與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人性的轉變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類型片成功的決定要素
(一)影片風格:大膽與真實
《我不是藥神》的影片風格大膽、真實,不掩飾、不克制,既能讓觀眾放聲大笑,又能讓大家嚎啕大哭,作為商業類型片,必須要有渲染和煽情,對整個事件需要有一定的情感投入,再加入一些表達引導的空間,才能精準的達到電影表達的目的與內涵,讓更多的人有情感共鳴,是本片的獨到之處。
(二)演員的表演和設定
影片的成功離不開優秀的演員,里面的演員表演和設定都很到位,對講好故事是一個很大的助力。在《我不是藥神》中,沒有一個出戲的角色,角色的塑造著重關注市井小人物,充分展現人性的光輝。
從影片主角——程勇的塑造來說,人性光輝展現最飽滿的手法就是讓他最開始跟病人們沒有關系,他不是病人,最后卻最后放下一切去拯救他人,將人性中的善、惡、美、丑、貪描繪的淋漓盡致,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才是一個完整、立體、有血有肉的人物。
跟著程勇賣藥的四個病友——呂受益、劉思慧、劉牧師、彭浩(黃毛),他們都是直接或間接被病魔摧殘的平凡小人物,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和所代表的社會群體,影片對他們與命運及病魔抗爭的悲慘境遇進行了豐富具體的展示,使得觀眾對病患群體給予更多的同情,對他們的生存環境有著感同身受的認知。
幾個“反派”人物的設計—曹斌(程勇前妻之弟,一名警察)、賣假藥的張長林,他們因為自己的立場和利益在影片最開始時站到了程勇的對立面,但最后又選擇成為程勇的“隊友”。影片設計的亮點還在于:主角的光環不只是來自朋友的肯定,還得到了“敵人”和“對手”認可。一部優秀的電影,不止要主角突出,各類人物也需立體豐滿,才是講好故事的基礎。
看完這部電影,觀眾并不只被程勇打動感染,而是對于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有深刻的印象,這對于一部群像電影來說,是很大的成功。
(三)故事情節與綜合要素
類型片要想取得成功,故事情節必須要有非常標準的緣起、發展、轉折、高潮和結局,有非常能吸引觀眾看下去的沖突、矛盾、懸念、結果。除此之外,角色的設計、視聽效果的渲染,能引起觀眾共鳴的社會焦點,都決定了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充滿社會責任感的同時,還要通過精心設計,使其成為好的“商業類型片”,兩者的完美融合,才能促成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成功影片。
三、影片的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
《我不是藥神》講述了一個通過真實事件而推動的醫藥改革的故事,引發了人們對醫療公平的思考,國家也逐漸把抗癌藥納入了醫保范圍。想要實現全民病有所醫,我們需要的是更好的醫療保障體系和醫藥研發能力。李克強總理就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輿論熱議做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總理在批示中指出,“國務院常務會確定的相關措施要抓緊落實,能加快的要盡可能加快。”明確要求這項工作要進一步“提速”:“對癌癥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在影片《我不是藥神》講述患病群體用藥難題,引發輿論廣泛關注討論后,特別批示有關部門,要“急群眾所急”,推動相關措施加快落到實處。
社會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物群體構成的,中國的電影產業需要藝術創作者們親身深入生活,仔細觀察并體驗生活,直面社會問題,形成真正研究人生的幸福和苦難的概念,了解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命運,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才能真實的反映現實社會生活,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到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生活狀態。
電影作為一項藝術產業,在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并行的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美學意義,近年來,我國一再倡導和激勵文藝作品要拍出內涵和深度,培養出國民更高的審美水平和人文情懷,思考社會公平和人生價值的問題,《我不是藥神》的創作者做到了這一點,為廣大藝術創作者樹立了榜樣,為推動我國整個現實主義的文學藝術創作吹響了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