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捷
民族的血脈是文化,而文化繼續發展和傳承的載體則是出版。出版界的所有職業都應該滲透進文化建設理念,要有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自信,高度做好文化的自覺準備,堅定文化自強的信念[1]。
對于圖書出版,我們已經有以下的認識:
首先,出版的最關鍵的競爭力是出版物的內容,出版給人們提供的價值不是印刷術,也不是紙,而是出版物的內容。
永遠不會改變的一點是讀書是每個讀者買書的第一動機。然而轉變思維模式,觀察近期國內外的部分市場圖書,很多成功的案例表明,圖書的新形式也成為了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尤為突出的是“新瓶裝老酒”的家喻戶曉的經典IP,其創新的表現形式甚至與內容重新融合,重新定義“內容”一詞。換而言之,失去了形式的革新,圖書內容的表達張力大幅度降低。所以,從這種角度來看,在策劃選題的最開始階段,就應該將形式即內容納入到編輯和策劃的流程中,保證相關設計方案的制定有一定針對性。裝幀的設計要以整體為設計理念,以便能夠流暢、生動、自然的銜接每一個環節,力求做到周到別致的細節設計和富于美感的整體形式與內容相呼應,將恰到好處的全新的感官效果提煉出來,形成視覺上突出鮮明的優勢。
想要實現這些目標,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把握和理解文本,那種片面的將形式與內容割裂后再聯系的創新以及華而不實是不可取的。因此,編輯與設計者的溝通與默契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甚至編輯自己就應該是本項目的策劃者和設計者[5]。
其次,出版業將會在閱讀方式、載體以及業態等方面繼續上演劇變。
現在我國每年出版的圖書高達40 多萬個品種,出版業營業收入已達2.1 萬億元,且傳統出版年增速在9%左右。誠然,我國被稱為“出版大國”當之無愧。然而,僅發展數年的數字出版的年收入比4000 億元還多,有高達30%年增速,這是傳統出版業無法比擬的。換而言之,也許在未來數十年間,紙質出版的地位和性質,乃至于其意義都會發生改變。因此,不妨大膽猜測,按需生產的方向發展,其文化傳播功能會大大降低,而其他功能將會被大大強化,比如收藏、藝術、審美等。
既然紙質出版物也許會稱為藝術品和收藏品,那么就要談一談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是美學研究的永恒命題[2]。圖書藝術從美學角度看,其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問題是無法被忽略的,衡量圖書藝術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圖書形式與圖書內容是否相得益彰。
如果從圖書由書稿演變為成品的過程來看,圖書形式與內容的相互關系上,就不能簡單的認為圖書形式是由圖書內容所決定、圖書形式服務于圖書內容。恰恰相反的是,圖書形式構成了圖書的本體,成了圖書之為圖書的現實。而書稿作為圖書內容則是構成圖書的質料,是圖書的潛能,更是體現紙張表現張力的佐證。
從功利實用的層面看,也許圖書形式確實是“不足道也”的。但如果從圖書藝術的形成過程來觀照,圖書形式就會變成不僅不是“不足道也”的,而是本體性、本質性的東西了。因此,編輯不僅要對所編輯的書稿內容有清楚的理解和準確的把握,還應當具有相當的美學素養。需要以一定的美學理論為基礎,對事物的美進行認真的觀察和探索。在書稿的編輯過程中,責任編輯要與版式設計人員密切配合,始終貫徹書稿的版式設計是一個整體的思想,從而實現圖書的整體形式美感[3]。
第三,深度融合成為出版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視頻與圖片、數字與印刷、現代與傳統、國有與民營,都需要進行更深度的融合和發展。
在這一大前提下,作為一名編輯,最重要的是改變出版思維模式,一來認真學習并靈活應用互聯網思維改變行為習慣。比如收費模式:我們總是習慣先收費后服務,而現在更讓消費者容易接受的是收費在后、服務在先,或者是收費時間選擇在服務的過程中?;ヂ摼W時代,大部分行業幾乎都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業態,只有更便捷的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便利,減少更多中間環節,才會在競爭中贏得青睞[4]。二來將營銷思維融入編輯思維中改變出版習慣。由社會需求,精品意識倒逼出版物特色突出也存在很長時間了。當今時代信息的傳播途徑已經泛濫成災,能夠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都有著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具有很強的視聽沖擊力。而且不管是讀者還是出版者都希望圖書的內容與其裝幀設計能夠互相映襯并突出彼此,因此書裝的整體設計開始左右圖書銷量也就不足為奇。由近幾年暢銷書的差異性特質,我們可以尋找到編輯選題策劃創新的兩大方向:一是堅持出版內容創新,二是進行出版形式創意。只有將思維定式打破,不斷促使自身職業素養的提高,并有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找尋到新思路,從而突破傳統出版的局限,并最終做出市場暢銷、品質上乘的好書。
從以上分析可見,紙質出版物的自我發展需要不斷改進形式和要求,以便更好的表達內容,書籍的精神內容古往今來基本上是不變的,是恒久穩定的,而變化的演進則表現在對形式的承載。紙張介質的形式不僅要契合內容的發展,同時還需將自身合理性進一步確立,能夠獨立存在。因此,我們務必要全新的去認識創新圖書裝幀形式的重要作用,它除了有裝飾作用以外,而且有著等同于書籍內容的因素和重要的營銷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將其重新定位,在圖書出版業中它與圖書的精神內容、圖書的營銷過程同等重要。
參考文獻:
[1]柳斌杰.堅定文化自信 筑就出版高峰[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7-1-24 (002).
[2]蔣美榮.圖書內容與圖書形式的三重關系[J].社會科學家,2000 (3).
[3]李頻.一個群體與一種文本[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6-03-29 (023).
[4]朱勝龍.暢銷書市場營造術[J].出版發行研究,2002 (7).
[5]朱向紅.也談圖書形式創新[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06-04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