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潼
摘要: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傳媒化成為了一個必然的趨勢。本文以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為例,從其民族文化主體、地方政府以及民族文化精英等方向詳細闡述了拉祜族族文化和傳媒發生碰撞后的現狀以及思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傳媒化;拉祜族;瀾滄縣
傳媒化是民族文化從邊緣到中心的一大利器,是指一種文化成為大眾傳播內容和大眾傳播產品的過程。作為文化持有者的拉祜族人民利用傳媒化這一東風,將自身的文化不斷傳播、傳承。
一、拉祜族文化精英的主導作用
少數民族文化在大眾傳播過程當中,必定有一類人站在隊伍的最前方起著主導作用,民族文化精英往往就起到了這樣的帶頭作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精英包括民族文化傳承人、民間組合、漫梨花組合、民族歌舞團、非遺工作小組成員以及擅長書、畫、歌、舞的自媒體人才。
(一)漫梨花組合
漫梨花組合是一支來自拉祜族民間的原生態組合,成立于2011年11月,成員為五名拉祜族小伙和五名拉祜族姑娘。隨著傳媒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漫梨花組合借助音樂這一載體,將拉祜族的民族文化用音符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他們將流行音樂與傳統民族音樂相結合,傳播方式也由簡單的民間自然傳播逐漸轉變為教育傳播、劇場演出傳播、網絡傳播、旅游傳播等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使拉祜族的音樂生存空間由村寨轉移到了城市。其中該組合的改編作品之一,便是用拉祜族語言演唱的流行歌曲《喜歡你》,該曲被組合成員拍成MV,視頻中的畫面多取自于瀾滄縣優美的自然風景,以及帶有強烈民族氛圍的場景,在視頻中組合成員身著拉祜族傳統民間服飾,發型佩戴拉祜族所信奉并傳承的圖騰——葫蘆,因此在該歌曲的視頻中融入了拉祜族的語言、文字、服飾、圖騰、舞蹈等多種文化元素。
(二)非遺工作小組
當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作是“民族記憶的背影”,瀾滄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率先發布實施了《瀾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管理辦法》,迄今為止已經有34個項目進入普洱市市級名錄,[1]有12個項目進入云南省省級名錄,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和民間舞蹈拉祜族“蘆笙舞”進入了國家級保護名錄,有縣級傳承人100人,市級傳承人46人,省級傳承人17人,國家級傳承人3人,現已在20個鄉鎮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了非遺工作小組,主動在民族文化傳媒化的趨勢下,不斷擴大自身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空間。他們面對傳媒化的進程順應了傳播的規律,抓住了自身文化細節,打造了屬于拉祜族象征的文化符號。
二、瀾滄縣政府引導拉祜族文化再造
在傳媒化的這一個大背景下,保留自身獨特性的一面,從而使自身的文化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獲得利益最大化,拉祜族文化順應傳媒的潮流進入大眾進入視野,與瀾滄縣政府的引導作用密不可分。
(一)舉辦“葫蘆節”系列活動
“葫蘆節”是拉祜族重要的節日之一,拉祜語稱“阿朋阿隆尼”,拉祜族的老老少少都認為自己是“從葫蘆中走出,向太陽奔去”的一個民族,因而將葫蘆作為圖騰,對葫蘆有著特殊的情感。[2]自2006年拉祜族“葫蘆節”時間調整以來,至今為止每年的四月八、九、十日,瀾滄縣在全省范圍內舉辦了歡度“葫蘆節”的系列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大型拉祜族民間歌曲演唱會、民族服飾展演、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歌舞展演、手繪葫蘆大賽、拉祜族美食大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及農特產品展銷會、優秀民族影視劇目展播展映活動。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增強了拉祜族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了拉祜族團結,推動了瀾滄拉祜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瀾滄縣政府開展的“葫蘆節”系列活動,借助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自媒體等媒介形式,極大的拓展了拉祜族文化的傳播空間,并優化了傳播效果。
(二)打造民族旅游景點——老達保
隨著傳媒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以及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興起,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作為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充分利用獨特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位于瀾滄縣的老達保村寨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全村成員都是拉祜族。寨子里80%以上的人會彈吉他,老老少少都愛唱愛跳。[3]現在的老達保在省內外已經小有名氣,“吉他小寨”就是它所擁有的另一個名字。在政府的引導下老達保村成為了拉祜族文化在傳媒化進程中一個較為成功案例,在傳播民族文化的同時改變了自身貧困落后的局面。因此,隨著媒介形式的日趨多樣,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也日漸顯著。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是人的延伸”,這種延伸是多維度的,所以就要求老達保村寨及瀾滄縣政府在各種活動中適應媒介的運行方式,構建與媒介的和諧關系,并與之建立和諧的傳播渠道。
三、結語
傳媒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僅扮演了傳播民族文化的角色,也充印證了地方政府是推廣和傳播本民族文化的引導力量。該傳播過程中,拉祜族文化精英及主體、瀾滄縣政府針對本民族文化的不同類型,選擇與之匹配的傳播媒介,將獨特、稀有的拉祜族文化變得不再是“養在深閨無人知”,而是真正的被了解、接受。
參考文獻:
[1]楊春.中國拉祜族[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96-169.
[2]蘇美玲.淺析普洱瀾滄縣拉祜族“葫蘆節”的文化內涵[J].群文天地,2012.
[3]陳遠瓊.云南“吉他小寨”的幸福生活[N].文明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