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婷婷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基層網絡電視做為企業宣傳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要作用日趨凸顯。編輯是電視新聞作品制作的關鍵環節,它體現了企業總體宣傳方針路線。因此,做好基層網絡電視編輯一職,需要我們基層網絡電視工作者認真思考和長期探索。關鍵詞:基層電視;新聞編輯;節目創新一、提高組織策劃能力,讓新聞“動”起來大慶油田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昆指出油田媒體要緊密圍繞油田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全力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著眼基層,深入一線,為油田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基層電視作為重要宣傳陣地,擔負著宣傳企業重要路線、方針政策的任務。如何讓新聞準確、深刻地傳遞給員工,就要求編輯人員在制作新聞時,讓新聞“動起來”。當要進行一次重大事件的報道時,編輯人員首先要進行策劃醞釀。如新聞主題是什么,要播放哪些畫面,需要什么樣的稿件,讓誰來進行同期聲采訪等。在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我們采取廠黨委宣傳部指派記者拍攝地點和礦大隊宣傳干事配合拍攝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素材采集。這條新聞制作完成后,不但展現了廠、礦、隊員工收看實況的熱烈場面,同時還加入員工談實況感受的同期聲,讓一則普通的新聞立刻變“活”。在油田企業中,新聞離不開生產、經營等內容,經常會出現生僻的名詞和理念。因此電視新聞編輯工作除了要有“犀利”的策劃能力、深厚的文字功底,還要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他不僅要經常與油田各個層面打交道,而且還要對新興事物進行了解掌握,這樣才會在遇到專業性較強的語言和稿件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配合畫面語言讓員工了解新聞主旨。二、追求電視新聞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凸顯“地方”新聞特色對基層電視新聞工作者來說,如何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視性和影響力,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就應該在電視新聞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企業新聞節目一般存在“以會報會”等現象,因此在節目編排形式中,可以運用多種手段來提高節目吸引力,如新聞與新聞之間用動態的小片頭隔開,開設“本臺評論”等內容來增加新聞的色彩。我臺還開辟“媒體看杏北”和“記者在一線”專欄,讓新聞更具時效,也彰顯“地方特色”。在新聞內容上要合理編排。編輯工作不是簡單的刪減和粘帖,應賦予新聞更多的“思想”。可以采用“組合式報道”和“對比式報道”來引起員工的高度關注。如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我廠各單位紛紛組織召開黨員干部上黨課的報道,我們圍繞這一主題,將此條新聞進行整合再創作,把我廠員工重溫黨性教育熱情空前高漲的濃厚氛圍集中展現出來,這就運用了“組合式報道”。三、運用各種特技手段實現電視新聞的“耳目一新”電視新聞編輯,可以說是一項既有藝術又有技術的工作,在進行新聞節目編輯時,要在懂得技術要求的基礎上,對畫面和有聲的語言進行新聞“再加工”,使新聞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員工面前。如在我臺播出的《咱們員工有絕活》專題中,為彰顯女工更換玻璃管速度之快,我們運用“快動作”鏡頭處理了該女工更換玻璃管的場面,并配以輕快的音樂,使得一條原本普通的新聞變得生動。四、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是做好基層網絡電視編輯的重要基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層網絡電視編輯水平的高低,對宣傳油田公司、廠黨委的重要路線、方針,把握輿論導向、鼓舞士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新聞編輯人,除要具有較強的政治素養、廣博的學識外,還應注重以下三方面:(一)具備扎實的拍攝基本功。如果對電視新聞采訪拍攝一竅不通,編輯人員就很難修改出優質的電視新聞作品。以往,編輯深入一線了解新聞機會少,今年廠黨委宣傳部對我臺崗位進行了改革,要求編采不分家,一個人一段時間做編輯,另一段時間做記者。此種嘗試大大彌補了編輯和新聞源“脫節”的現象,也為編輯熟練掌握拍攝技巧,制作出“上乘”的新聞作品提供便利條件。(二)注重細節意識。編輯在認真修改、校正稿件的同時,還應注重細節部分的處理,完美體現新聞的畫面語言。在制作一期關于阿曼油田參觀的新聞中,參觀團一行饒有興致的聽取講解員介紹的同時,個別參觀人員接打手機的畫面出現在鏡頭里,這樣的畫面當即被減掉,如果不及時處理一旦播出就會有損害參觀團的整體形象,因此編輯應該注意類似細節的發生。(三)“換位思考”讓新聞更具“精、氣、神”。編輯不能僅僅注重新聞的信息含量,而更應注重有效信息含量的多少。除了應具備較高的新聞敏感性外,還要學會“換位思考”,用員工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編排的新聞。對于普通員工來說,最關心最樂于收看的是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人和事。因此今年,我們嘗試把鏡頭對準普通的一線員工,策劃了《咱們員工有絕活》《我在一線當學徒》等系列報道,從平凡人身上體現愛崗敬業,讓無私奉獻落入尋常百姓家。五、結束語電視新聞編輯是一項復雜、又極具政治性的工作。只要我們做到善學,善思,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堅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就能編輯出高品味、高水平,讓員工津津樂道的好新聞。參考文獻:[1]徐建國.地方臺記者新聞敏感的培養[J].青年記者,2017 (26):53.[2]周驥.互聯網+背景下編輯的繼續教育[J].青年記者,2017 (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