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鶴霖
摘要:從電影的發展歷史來看,青春電影最早出現于美國校園。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青春電影在中國市場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眾多的青春電影中,《小時代》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其作為一個系列電影從眾多的青春電影中脫穎而出。本文主要對《小時代》系列電影對青少年的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時代》;青少年;影響
一、《小時代》系列電影概述
《小時代》是于2013年開始上映并于2015年暑期檔最終完結的系列青春電影,其主要由《小時代1:折紙時代》、《小時代2:青木時代》、《小時代3:刺金時代》和《小時代4:靈魂盡頭》構成。故事發生在經濟飛速發展時期的上海,主要講述主人公林蕭、南湘、顧里和唐宛如四個女生之間發生的愛、恨、情、愁的故事。她們生活在經濟快速發展、風光而且時尚的大上海,在這里求學、工作、成長。四個女生從小感情深厚,但是由于出身背景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建立了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在生死關頭,她們仍然堅持自己的生活態度,重拾了幾人之間的友情,再次續寫她們之間精彩的青春故事。
二、《小時代》對青少年的影響
(一)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小時代》是根據郭敬明的同名小說《小時代》改編的。其受眾定位主要是針對小說的愛好者和郭敬明的追隨者,他們大多是青少年。但是,影片中有的內容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是非常不利的。比如,電影中浮華的世界很容易讓青少年沉溺其中,其奢靡的布景和道具,小到宮洺用的杯子,大到演員的各款服裝,都在通過電影中演員的表演展示給受眾。影片中主人公顧里的家境出身非常顯赫,這可以被認為是對主人公形象的另外一種塑造。但是,影片中的主人公的對話和處世,卻通過夸張的手段透漏出了濃烈的物欲氣息。比如,在顧里和顧源發生矛盾的時候,顧里說了這樣一段話,“你之所以能夠這樣無所謂說錢不重要,那是因為你從來沒有過過沒有錢的日子。”“沒有物質的愛情就像一盤沙,都不用風吹,走幾步就散了。”這些話表明,在顧里看來,任何事情都需要以錢為基礎,錢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顧里對他們幾人的友情也是通過物質來表達。比如,顧里提供別墅給小姐妹們住,在林蕭準備面試M.E的工作時,顧里塞給了她一雙昂貴的鞋子,作為備用。而到了公司,林蕭才發現在所有的面試者中,自己就像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土包子,這哪里是參加面試,簡直就是選美大賽。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電影劇情總是有意、無意地被物質因素所環繞,物質代替了青少年之間本應該最純潔的情感。這些對《小時代》的追隨者——青少年群體的價值觀必將造成不良的影響。他們模仿力強,而且容易沖動,自制能力相對較弱,他們處于價值觀的成型期,還沒有明確的價值立場。在看到《小時代》中這種豪奢的場景和他們揮金如土的生活方式時,除了羨慕外,更多的會是模仿和崇拜,他們甚至會學著電影中的人物那樣去生活,這會造成他們以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導致他們應有的價值觀出現偏差。
(二)對青少年倫理觀念的影響
談及《小時代》對我國青少年倫理觀念的影響,主要指的是《小時代》對電影中主人公親情的展示是淡漠的、甚至帶著某種畸形的,他們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小時代》中的親情主要有顧里和其父親,顧源和其母親,南湘和其母親,唐宛如和其父親等,基本上沒有一個家庭是正常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家庭都是殘缺的。顧里的父親雖然給她提供了優越的生活,但是他忙于生意,和顧里在一起的時間是非常少的。在他看來,只要給顧里足夠多的錢就好,就是對顧里最好的照顧。這也是顧里用物質來解決一切問題方式的根源所在。顧源和其母親的關系也是非常糟糕的,其母親在考慮顧源的婚事的時候,考慮的只是門當戶對,是女方的家庭背景有多么雄厚,考慮到女方是否能順從自己,讓自己任意拿捏,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顧源的感受,甚至為了讓顧源順從,把女方領到家中,想要通過“生米煮成熟飯”的方式來逼他就范。這其中,我們沒有看到他們母子間有任何的交流。至于南湘和其母親,南湘母親是一個癮君子,不但吸毒,而且借下巨額的高利貸。為了還錢,其母親甚至曾經逼南湘賣身還債,從《小時代3》南湘為了還債出賣顧里的情節來看,其母親的毒癮一直都沒有戒掉,這就像一個懸劍隨時吊在南湘的頭上,讓她對她母親又愛又恨,這也是南湘后來變得不擇手段的根源所在。最后,唐宛如和其父親。唐宛如的父親就是一個訓練機器,在其父親眼中,唐宛如只有在賽場上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其父親并沒有給唐宛如一個父親應有的關心和保護,而只是要求唐宛如不斷地鍛煉、鍛煉。在這幾個家庭中,我們看不到任何的情感交流。而其之所以受到青少年的歡迎,和當下我國大多數青少年和父母的關系處理不當有關。當前,我國青少年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可謂是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寵愛于一身。但是,這種寵愛也大多是以物質的形式來展現的。但是,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他們有著強烈的情感需求,相對于物質而言,他們更多地需要父母親的關心和交流,他們內心有很多的意愿想要表達。但是,大多數的父母并沒有給他們表達的機會。《小時代》的出現為他們提供了反面的范例。青少年迷戀《小時代》,也會以《小時代》中的人物為其學習的榜樣。如此一來,他們也會認為和父母不交流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他們會逐漸把情感需求轉移,慢慢和父母疏遠、淡漠。這將造成青少年倫理觀念的歪曲。
關于這部電影,有人認為是郭敬明的成功轉型之作,也有人認為是郭敬明的失敗,其對當下青少年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不管評論如何,《小時代》已經客觀存在,所以,我們只能選擇正視當下的這種“現象”,摒除對《小時代》的偏見,站在客觀的立場對之進行評價,同時必須保持客觀的態度來正確面對其對青少年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洪子成.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66.
[2]郭敬明.小時代[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