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悠
摘要: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學術期刊的探索似乎落后于大眾媒體、圖書出版,究其原因,在于轉型壓力不夠迫切、不具備其他媒體走媒體融合道路的優勢。本文將從媒體融合概念、學術期刊現狀入手,試探討“平臺型”媒體發展路徑的可行性。
關鍵詞:媒體融合;學術期刊;平臺型媒體
隨著互聯網技術使信息傳播成本大幅度降低,數字壓縮技術使網絡傳輸系統可以輕松兼容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傳播手段,“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這一概念進入了傳媒界和大眾的視線,這一概念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提出,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認為媒介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廣義的“媒體融合”指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匯聚乃至融合,范圍涵蓋形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本文所稱“媒體融合”為后者。
一、“媒體融合”已成我國出版業不可逆轉的趨勢
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切實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的工作目標,將融合的發展方式上升到了行業未來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高度。[1]指導意見中提出的“新興出版”,實際上指的是新興媒介+內容體系的組合,擁有內容架構、生產流程、編讀互動的系統支撐,與廣義的“媒體融合”概念不謀而合。
二、媒介融合大潮中的學術期刊現狀
21世紀初20世紀末,電子書就出現在受眾的視線之中,隨著個人pc的普及,電子版圖書就有取代傳統紙質書的明顯趨勢?!凹埫揭阉馈睆目谔枎缀跻殉墒聦?。
相比而言,學術期刊在這條道路上比其他同行慢了不少,根據《2016-2017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傳統書報刊數字化占比仍在下降,2016年互聯網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的總收入為78.5億元,在數字出版總收入中所占比例為1.37%,相較于2015年的1.69%和2014年的2.06%,繼續處于下降階段。[2]
究其原因如下:
(一)學術期刊具有分眾傳播的特點,受眾相對穩定,改革的迫切性不強烈
學術期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相當的權威性,無論作者還是受眾,都是基于一定的學科專業凝聚于此,不像大眾傳媒,新、快是主要指標,學術期刊以權威性和專業性打頭,受眾選擇的依據在于內容本身。因此,只要做好內容,就可以沿著“內容為王”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二)相較于其他媒體,學術期刊天然不具備多媒體融合的優勢
學術期刊如第一條所述,專業性和權威性使得其傳播內容往往不具備簡明易懂的特點,對受眾有較高的知識要求,發布的多為相關學科的最新發現和前沿知識,主要靠受眾理解接收,基本基于文字和圖像表達,并不適合用聲像來表達。且學術期刊發表的成果本身產出不易,多出自科研人員之手,即便一些自然科學內容可以用影像等多媒體手段表達,也沒有人力物力去進行這樣的工作,更沒有這樣的必要。
三、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路徑——平臺型媒體
處于這個互聯網時代,新興媒介生態的構建道路漫長,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得身在業界中的媒體不時有被裹挾、前路迷茫之感。與互聯網邏輯相契合的“平臺型媒體”(Platisher)概念應運而生。一位叫Digiday的撰稿人在2014年8月提出:平臺型媒體是指既擁有媒體的專業編輯權威性,又擁有面向用戶平臺所特有開放性的數字內容實體。[3]這一模式無疑是適合學術期刊出版要求的。
相比其他媒體數字化出版的技術主導趨勢,盡管也存在網上優先出版的情況,但學術期刊出版無疑還是紙質先導關。作者發表論文,是通過發表的期刊來體現其權威性和學術水平,受眾閱讀學術期刊,也是出于對期刊編輯部把關人功能的認可,在權威性這一點上,學術期刊出版具有天然優勢。
學術期刊多歸屬于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協會等組織,不同于市場化較為成熟的大眾傳播媒體,通過依托大型數字出版平臺,或與其他具有相關功能的組織合作,可以很好地解決實際運營中的一些問題。
參考文獻:
[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5-04-09].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48321.shtml
[2]本刊記者.《2016-2017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在京發布[EB/OL].[2017-07-14]. http://www.gapp.gov.cn/sapprft/govpublic/ 6954/3 39730.shtml
[3]喻國明,焦建,張鑫.“平臺型媒體”的緣起、理論與操作關鍵[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 (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