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珂
在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產業鏈的發展尚不完善,而作為文化上與我國有著同根性的韓國,早已把電視綜藝節目作為“韓流”支柱推向世界市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研究韓國電視綜藝節目產業鏈的搭建,總結出成功經驗為我國所用,為搭建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產業鏈提供科學依據。
一、韓國電視綜藝節目產業鏈的架構模式及特點
產業鏈在文化產業流程中是圍繞核心產品,核心業務或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消費流的利用和控制,將創意設計、資源匹配、制作生產、宣傳營銷和市場消費等連接成整體的各種功能性網狀結構。(1)電視綜藝節目產業鏈的“上游”是電視節目本身,“下游”則是與節目相關的一系列衍生物。上下游聯動,則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
韓國電視綜藝節目《孝利家民宿》主打自然真實的風格,展示理想生活。除卻內容的呈現,節目間接承擔了宣傳濟州島旅游業的任務,通過穿插不同游客的旅行路線,以游客視角介紹濟州島當地風景,刺激了濟州島的旅游業。可見,無論是打造自身內容的產業鏈“上游”,還是以衍生產品開發為主的產業鏈“下游”,完整成型的機制都已在韓國搭建出來。
(一)韓國政府主導的產業鏈搭建
1998年以來,韓國政府大力扶持文化產業,政府肩負統籌全局、制定引導政策、出臺法律法規等職責。政府通過促進跨部門合作、跨產業合作、跨地域合作,把文化產品從單一的產品元素轉化成為多種復合文化元素的集合體。這樣,在產業鏈的搭建過程中,作為文化產品的電視綜藝節目不但能獲得產品收益,更能為其他產業帶來附加值。而其他產業從電視綜藝節目中獲利,便會加大對電視綜藝節目的投資,進一步促進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
(二)韓國廣電業機制改革促進產業鏈搭建
1980年,韓國政府對廣電業進行了一次結構調整,這次結構調整以“統一合并”為特征。1990年,韓國廣電業又以“有限開放”為特征進行了一次結構調整,民營的漢城廣播公司(SBS)在此調整中正式開播。2008年到2010年,韓國國會相繼通過《報紙法》、《電視廣播法》、《IPTV法》、媒體新法案等相關法律,允許傳統報社媒體進入電視傳媒業,四大綜合編成頻道便于2011年12月開播。
這一機制的轉變大大刺激了韓國電視綜藝節目的蓬勃發展。隨著電視綜藝節目的走紅,相關產品的市場銷售也呈現出良好態勢。電視綜藝節目上映后的衍生產品走進各大賣場后,吸引大量粉絲購買。韓國廣電業機制的改革為電視綜藝節目產業鏈的搭建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廣電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而相關產業也反過來促進廣電業的成功發展。
(三)完善的人才培育機制打造產業鏈
韓國的電視綜藝節目有很多專業性的分工,除了傳統的策劃、編劇、導演、攝影以外,還有專業發行、衍生項目等諸多內容。專業性的分工不但延長了電視綜藝節目商業運作的鏈條,而且提供了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的可能。
為進行復合型人才的教育和培養,特別是對游戲、卡通、電影、廣播影像等產業的高級人才的培養,韓國從 2000年到2005年之間,一共投入2000多億韓元。同時韓國政府加強了對藝術學科的實用性教育,讓藝術與產業在創作源頭上結合起來。人才培養的投入為韓國電視綜藝節目產業鏈的搭建提供了便利。
二、韓國電視綜藝節目產業鏈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一)政府主導樹立全新的文化產業意識
政府的支持推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事業”和“產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的雙重屬性,我國目前雖然已經將“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分為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仍將事業性質放在首位。政府必須改變政策,把文化逐漸從事業性質轉變為產業性質。
在此新形勢下,要打造電視綜藝節目產業鏈,就要順應經濟建設和文化改革的潮流。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應加強政策扶持力度,提供給從業者一個寬松的市場環境,營造濃厚的創作氛圍。更應鼓勵解放思想觀念,樹立文化產業意識。政府負責管理和扶持,鼓勵行業內的公平競爭、自由經營。
(二)促進文化體制、廣電業機制的改革
中國對文化體制方面進行的一些改革仍滯后于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社會文化發展始終滯后于社會文化需求、發展速度不能滿足消費增長。
要解決上述問題,第一,必須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把管理主辦轉變為服務引導,促進廣電業與其他行業的資源優化組合,建立完善的產業鏈搭建模式。第二,推動節目內容創意市場化。韓國電視綜藝節目產業鏈的成功搭建,重要原因是因節目本身具備可接受性和可流行性。這與節目出色的內容創意息息相關。為激發電視人的創作,和優化提升節目內容品質。應將節目內容創意投放于市場競爭中,實行優勝劣汰。
(三)完善人才培育機制及建立新型用人機制
韓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專業策劃團隊是其產業鏈搭建成功的重要因素。專業的人才無論在市場調研還是制作策劃方案,亦或精確執行都體現出對電視節目運營的高度把握。他們所擅長的這一點,正是我們弱項。我們在培養人才時往往只注重某一方面專業知識的培養,從而導致具有交叉學科背景人才的缺乏。
為解決上述問題,第一,建立新型培養模式。創建高校、企業聯合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校培養模式中,應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強調務實性教育。以培養理論知識扎實、操作能力過硬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第二,建立新型用人機制。用人單位應努力搭建自由、寬松的工作平臺,為電視人的創作提供空間。用人單位應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和在崗競爭機制,實現人盡其職、量才使用。
注釋:
沈望舒.完善產業鏈:決定中國文化產業未來的戰略關鍵詞[J].文化產業導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