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摘要:在新聞采寫中,大多數新聞工作者一般都會拘泥于傳統的思維方式,也傾向于從以往經驗中來思考新問題。這就導致大部分新聞記者在進行報道和寫作時,嘗嘗依賴于傳統的思維與習慣,而不是對于新想法的創新和探索,固定在一個思維的模型之中。這種采訪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日益變化的社會狀況與人們的精神需求。反向思維在現代化新聞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本文則是結合現在的新聞媒體環境對新聞采訪寫作中反向思維的基本特點及運用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關鍵詞: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反向思維
在現代新聞媒體中,反向思維在新聞寫作與采訪中的地位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媒體單位注重記者的反向思維能力,反向思維也在不斷地推進著新聞媒體的進一步發展。反向思維能夠極好地激發記者的創新精神,豐富了新聞報道的涉及面和報道角度,是對于事件的認識,以及客觀的反映。在新聞工作者將新聞傳播給社會大眾時,反向思維能夠幫助他們從傳統的思維束縛中掙脫出來,開辟出新的報導領域。而反向思維的運用還能夠有效提升新聞工作者在工作時的主體意識,不斷提升自我能力,提高對于事件的思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獨立性。在二十一世紀的新聞工作中,反向思維的融入能夠首新聞采寫工作更具特色,不斷呈現出新聞工作的嶄新的一面。
一、新聞報道中的反向思維相關概述
(一)方向思維在新聞報道中的定義
在現代化的新聞報道中,出現了一種較為引人深思的現象:在社會生活涌現某一新聞事務或者時代人物時,各類媒體都會前仆后繼地蜂擁而上,使新聞熱度不斷提高。部分研究者將其稱為飛蛾效應,那些相擁而上的媒體則是“撲火”的飛蛾。這一切的報道大多數都是從同一角度出發的,只不過換了一種說法而已。但有少數媒體也能夠從中發現突破點,從相異甚至相反的角度來進行報道,從而提升整體的傳播效果。這種報道方式就是反向思維,同時也被稱為求異思維。
記者在新聞的報道及寫作過程中能夠運用發射性的思維,不被傳統思維所固定,使思維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答案的尋找,從中獲得更加全面與多樣的結論。因此,也可以將反向思維稱之為發散型思維。相比于求同思維的傳統性,反向思維更傾向于開創與突破,主要目標是追求與眾不同的角度與表達。反向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于同向思維的挑戰,是對常規的質疑。反向思維在新聞寫作中,是一種極其重要的運用方式,能夠促使大眾在已有的答案之上,更進一步的探索其中的新觀點,這也使其能夠在新聞寫作中的運用更加頻繁。反向思維的運用是對新聞內容的拓展,能夠使新聞報道更具深度與寬度。
(二)反向思維的特點
1.流暢性
反向思維中的流暢性特點是指心智活動的靈活變化同時反應較為靈敏,一般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多重概念的表達。而流暢性的思維則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多角度的發散,最后歸納為一個角度的多方面內容。流暢性特征體現為四個方面:詞語的流暢性、觀念的流暢性、聯想流暢性及表現流暢性。流暢性特征是反向思維的重要核心。把握了反向思維中的流暢性特征,能夠使新聞報道與寫作更加完善,主要是由一個基本問題為出發點,不斷尋求新穎的角度,擴大求異量。在思維的初級階段時,反向思維的流暢性能夠最大程度的將個人觀點進行拓展。
2.變通性
變通性體現為思維的隨機應變能力,要做到不局限于某一方向,同時也能夠突破消極思維定是的枷鎖,善于思維的變化與跳脫,從而使得思維角度不斷豐富,能夠有多方向的角度與方向來進行選擇,最終形成一張豐富的思維網。變通性在反向思維中有著較高的難度,同時也具有更大的價值。它能夠促使思維向不同的點和面進行延伸,常常能夠幫助記者擁有更加超常的構思,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與思想。變通性是流暢性的進一步拓展,強大的變通性能夠使記者在寫作時獲得更好靈感,創造出獨具一格的報道。
3.獨特性
獨特性是反向思維的本質,不僅僅能夠多角度的進行思考,還能夠運用嶄新視角和觀點去對待事物和反映事物。獨特性代表著反向思維最為高級的追究目標,在流暢性與變通性的融合之下形成反向思維。在整個思維中,由于思路的局限性,容易使得在思考方向上的不通暢,從而導致整個思維進程緩慢,甚至會出現停滯不前的情況。如果一直沿著同一個思維繼續思考,難以進行延伸與拓展,往往會陷入思維的“沼澤地”。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暢通和變通是反向思維具備獨特性的基礎條件。而在以往的新聞工作實踐中也可以得出,能夠運用獨特的觀點進行報道,擁有創新思維的新聞工作者往往都具有著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而形成這種思維的環境因素則源于工作者豐富的知識層面以及活躍的思維方式,腦海中的創新點也能夠得到不斷地涌現。
二、運用方向思維開展新聞采訪寫作
(一)根據新聞采訪內容運用適當的采訪技巧
運用反向思維,能夠幫助記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新聞事件進行觀察與審視,并從中獲得更加新穎的新聞內容。這就要求記者在進行采訪時,要清晰的了解到采訪對象以及本次的采訪目標和采訪定位,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基本的審視之后,完成采訪脈絡的制定。在實際采訪過程中,采訪對象的選擇也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在即興采訪中,記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適應現場環境,才能夠具備對事物的辯證能力,從而立足于現場的調查進行思維的突破與創新。同時為了提高受眾對于信息的接受能力,使觀眾能夠產生生臨其境的感覺,記者要通過快速的思考多角度地對事件進行現場報道,與此同時還要見縫插針地發表自身觀點,力求突破傳統,通過不同觀點的尋找來做出對比性的報道,報道內容更具深度。
為了保障新聞采訪內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充分發揮反向思維在新聞采訪中的運用,還要不斷地拓展新聞采訪的范圍。只有不斷發現新的新聞線索,記者才能夠從宏觀的角度中隊問題進行多方面的審視,保證思維的流暢性與變通性,從我時獲得的新聞信息更能夠引起大眾共鳴與社會關注。
(二)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一般來說,新聞采訪的觀點會直接影響到新聞寫作的視角。在新聞事件的報道中能夠以新穎積極的視角進行報導,在寫作過程中也可以提出創造性的思維觀點。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是對事件的高度還原和深度剖析,記者必須要融合自身的觀點的想法,才能夠使新聞寫作更具生命力,提高報導的活力。在新聞事件涉及到社會的熱點問題時,節目的播出和報導的發表會迅速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與議論。對于炙熱的新聞話題,各樣的報導必然是層出不窮的。此時反向思維也能夠幫助其另辟蹊徑,通過獨特的視角將新聞事件進行呈現,思維的發散性直接體現了報導內容的獨特性,為大眾帶來更加全新的理解與觀點。這就要求記者在運用反向思維的基礎之上,根據新聞事件盡可能的進行擴展,以不同的思維方式來審視新聞內容。甚至還需要記者能夠結合現代社會的具體環境對新聞內容進行全方面的審視,賦予其打破常規的動力與保障。
對常規思維的突破不僅僅能夠為大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還可以引導受眾進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在宣傳雷鋒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的精神時,不能再通過傳統的事件報道宣傳來達到目標,尤其是在經濟市場異常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經濟意識也普遍較高。再加上我國社會的道德風尚還有待優化,人們在做善事時不免會瞻前顧后,而普通群眾由于自身生活水平也有心無力。而在這種環境下進行雷鋒精神的新聞宣傳,則需要運用反向思維,從群眾的生活保證入手,只有全面提高居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才能夠提高社會的道德準則,從而驅使更多的人主動幫助他人。這就要求必須從時代特征來挖掘新聞視角,做到報道能夠與基礎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才能夠使新聞事件更具真實性,拉進新聞與基層人民的距離,從而得到更多受眾的認可與支持,形成優良的社會反應。因此,記者在進行報道與寫作時,不僅要善于應用反向思維多方面的挖掘觀點與角度,更要不斷貼近群眾生活,才能夠使得新聞寫作更具價值。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新聞采寫中,正確把握反向思維的運用,深入分析新聞事件能夠使其更具時代特色,引起社會共鳴。但在運用反向思維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對于新聞事件真實度的追求,不同角度的探索無法離開基礎的新聞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新聞采訪的質量與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延波.新聞寫作中反向思維的應用[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 (4):00026-00026.
[2]申時品.新聞采訪寫作中的反向思維分析[J].電視指南,2017 (17).
[3]馬志.談新聞采訪寫作中的反向思維[J].活力,2012 (10):200-200.
[4]吳兵兵.透析新聞采訪寫作中的獨特視角[J].科技傳播,2012 (9):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