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季
摘要:從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能力水平出發,調查分析學生大學英語學習特點。結合多模態理論,構建“英語角”的第二課堂活動。探索英語教學。
關鍵詞:英語角;多模態;應用型
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和研究生英語考試,忽視了英語的應用性,從而在日常使用中無法真正展現英語語言的溝通性。有效的英語課堂無法滿足學生實踐過程,英語角正好彌補了這個問題。
英語角一直是大學校園里學習英語的基地。但是,傳統的英語角存在許多弊端,會讓許多學生失去興趣,效果不顯著。而在“互聯網+”的時代下,結合多模態理論,利用圖像,感官,聲像和語言,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組織起來英語角,本課題的課題組成員輔助英語角的開展,確定目標,主題,制定計劃和方案,并根據實施情況修改和完善,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興趣,人人參與的目的,符合應用型院校人才的培養。
一、國內外研究狀況
上個世紀90年代,多模態理論在西方國家興起,并且廣泛應用于話語分析的領域。在20多年的發展中,多模態話語框架理論對于英語教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國張德祿教授在2009年提出了多模態理論的媒介、形式和聯系。胡壯麟認為在模擬或構建和接觸外語的環境上下功夫能取得更好的課堂效果。Pickard的研究顯示,學生們只要發現了口語練習的機會,他們就會充分的利用。“英語角”是英語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對于英語學習的延伸,國內外對于如何開展有效的英語角活動的研究已經有許多經驗,但對于多模態下英語角的探索還比較少,特別是應用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少之甚少。所以,本研究試圖結合我校學生特征,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輸出能力,運用多模態視角下的“英語角”研究英語能力提高的實踐方法。
二、調查問卷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不同于其他學生,他們的英語水平有著不同的差異性,所以,在做本研究之前,摸底調查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課題組成員精心收集的資料和設計的問卷,針對我校2016級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最終收回有效問卷323份,整理分析后,總結出以下三類結果:
(一)“英語角”活動曾經在各個分院都組織過,但是組織方僅僅是學生會成員,參與形式僅限于本分院的學生,參與人數很少,活動形式不豐富,沒有邀請經驗豐富的英語教師或外教參加,所以英語角的吸引力弱,經常會中途停滯。
(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大多數學生還是有參與的欲望,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口語交流以提高自身的口語水平和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并且符合專業特點,有助于將來的考試和就業。但是很多人存在膽怯的心理,或者同伴不愿參與,導致他們喪失了參與的自信。認為英語角就是浪費時間,沒有達到鍛煉口語的效果。
(三)基于我校英語角的特點和現狀,以及綜合學生們提出的中肯的建議,新型的“英語角”建立還是值得期待的。他們認為“英語角”的形式應該多樣性。不要僅限于就一個話題聊天,建議融入西方文化,英文電影,英文短劇表演,網上交流討論等多樣化的模式,真正能夠吸引學生興趣并達到提升口語水平的目的。
根據以上調查,新型“英語角”模式的建立還是迫在眉睫的。正好也驗證了我們課題組對于此研究的可行性。
三、多模態理論在“英語角”的應用
人們在日常交際的過程中,語言表達只能代表其一部分,能夠達到有效交流,必須要通過一些外在因素共同完成。例如說話時的表情,手勢,語音語調等身體的內在特征,以及像教師授課時的圖片、視頻等媒體設備的輔助,這樣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而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多模態應用的過程。另外,通過教師遠程或現場的有效指導,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一定會大大提升。這不僅體現了多模態視角下“英語角”的全面應用,同時也促進了我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四、“英語角”的構建過程
針對我校學生特點,要制定符合我校的“英語角”模式。
第一,興趣是關鍵點。在英語課堂上,老師應督促學生把課堂上的知識消化,理解,可以通過課后專人組織的“英語角”活動去夯實鞏固。在每周的活動中,結合英語課堂上的相關話題來設計每期主題,其形式可以通過對話、電影賞析、舞臺短劇排練等形式完成。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
第二。專家的講座必不可少。雖然只是“英語角”,也許不會邀請到知名教師現場講座。但是可以找相關視頻,講座鏈接等。組織學生觀看。這樣會使學生學習系統化,找到方向和信心。
第三,對于參與“英語角”的學生,可以利用云班課進行有效分組。組織教師可以選定一個文化或英語相關的話題,讓各組成員查找資料,共同研究,最后在班課中發布成果。這個成果也是一個共同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益處頗多。
綜上所述,多模態視角下的“英語角”正是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得以實現。雖然英語角是學生的第二課堂,但教師的引導會讓參與者有更快的提升空間。促進了教師傳統教學角色的轉變,提高了教師工作效率,體現了他們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德祿,王璐.話語模態的協同及在外語教學中的體現[J].外語學刊,2010 (2):97-101.
[2]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 (1):20-30.
[3]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