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煜雪
摘要:互聯網顯著影響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模式。它為“公共領域”開辟了可能性,使青年公民能夠自發組織和進行溝通,擴大意見的傳播并增強其共同利益。而青年群體在當代的網絡政治參與當中呈現出了政治冷漠與狂熱并存,參與形式以非傳統的公民行為進行,在討論其原因后作出了避免青年政治冷漠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青年公民;網絡參與;政治參與
一、研究背景
來自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的 2018年全球數字新報告顯示,全球有超過40億人在使用互聯網。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現已上線,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有近25億新用戶首次上線。社交媒體的使用也在繼續快速增長,在過去的12個月中,每個國家使用頂級平臺的人數每天增加近100萬新用戶。目前,全球有超過30億人每月使用社交媒體,其中9%的用戶通過移動設備訪問他們選擇的平臺。(1)
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平臺帶來了數字時代政治格局的快速和根本性變化。社交網站,網站和文本越來越多地成為政治信息的渠道和公民表達和交流政治思想的主要公共場所;籌集資金;并動員其他人投票,抗議和處理公共問題。而在公民群體當中,青年的群體比重最大。目前,全世界有18億年齡在10至24歲之間的青少年,為有史以來之最。(2)1999年,聯合國大會將8月12日定為國際青年日。一年一度的國際青年日旨在頌揚青年男女作為社會變革的重要伙伴所發揮的作用,并為提高世界對青年面臨的挑戰和問題的認識提供了一個契機。而現實的狀況則是青年與政治的關系變得愈加撲朔迷離。
二、相關概念
(一)青年群體
青年群體因其異質性,有著不同的劃分范圍。考慮到不同情境化的原因,青年群體在不同地區和國家內變化很大,聯合國(UN)提出的國際適用定義之一把“15至24歲之間的人”劃分為青少年。也可以根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國情和青年政策,將覆蓋人群的年齡提高到25-30歲(甚至35歲及以上)。(3)在公民參與的研究范圍內,許多學者對青年的不同的年齡范圍進行了定義 Shehata,A等人對13-17歲的年輕人的公共方向進行了縱向研究,并認為青年時期(13-20歲)是政治社會化的關鍵時期。(4)在中國,“青少年網民”一詞是指過去6個月內使用互聯網的6至25歲公民。(5)中國年輕人通常在18歲接受高等教育。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的入學率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會離開大學,直到完成他們的碩士學位。同時,中國年輕人的法定投票年齡從18歲開始,這使他們能夠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和責任,采取行動并作為個人公民作出決定。從18歲開始的人生階段是中國年輕人從年輕公民發展成為成熟公民的最初和重要時期。
(二)社交媒體
互聯網是一個促進交換和分發的全球計算機傳輸網絡,是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的核心。Web是網頁在互聯網上運行的內容,Web 1.0指的是只讀站點或頁面,社交媒體在技術上得到互聯網的支持,被稱為Web 2.0媒體,(6)由基于互聯網的應用和服務組成的互動和參與的技術平臺,如維基,博客,微博,留言板,BBS,圖片和視頻共享平臺,播客和其他社交媒體平臺。(7)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將加速社交媒體上的自我表達和網絡對話,呈現即時快速大范圍的互動和參與的網絡文化。
社交媒體已經顯示出鼓勵公眾表達和增加公民關注的潛力,這被視為新基層政治的起點。博伊德和埃里森評論了社交媒體的半公開特征,即允許個人(1)在有界系統內構建公共或半公共簡檔,(2)清楚地表明與他們共享連接的其他用戶的列表,以及(3)查看和遍歷他們的連接列表和由系統內的其他人。(8)在中國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形式,包括微信微博以及直播平臺。社交媒體支持公民文化的程度取決于年輕人如何將他們實際用于公民參與。
(三)公民參與
使用“公民”一詞意味著“公眾”或“宣傳”。指向目標主要指公眾關注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與城市/城鎮有關的行政問題,或與城鎮,城市或州相關的人員的職責/活動。“參與”的概念意味著某些事情所涉及的行為。公民參與可以從字面上理解為參與公共活動并在其地方,區域,國家或全球社區中共同關注的人的行為。(9)換句話說,它不僅意味著要實現個人自由,而且意味著公民為共同目標共同努力的能力。
(四)網絡參與
網絡參與指的是不論在線還是在線下,公民通過計算機文化,信息通信技術,進行用于改善社區和公共利益,與政治和社會方面相關的討論和行動。它不是網絡空間和公民參與的簡單組合。(10)對社交媒體的依賴性大多數青年公民參與成為網絡參與者,“數字公民”,“網絡公民”都是網絡參與的名詞表達。作為漸漸成為青年群體的主流文化,網絡公民參與不僅是一種不斷變化的治理形式,也是一種對其公民有益的文化。
三、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
(一)政治身份認同呈現政治冷漠與狂熱兩極現象
現當下的青年在網絡政治參與方面政治議題抱有規避冷漠的態度,而另一面則呈現狂熱的愛國及維權熱情,政治身份認同呈現出兩面性。
1.政治冷漠
美利堅大學政治學教授詹妮弗勞麗斯等學者從2012年起通過一年的時間通過在線問卷對4000名高中生和大學生進行調查,對數據案列整理分析后,將研究成果寫成了《逃離政府辦公室:為何政治讓美國年輕人厭惡》一書,此書指出:美國青年投身政治參與政治的意愿越來越低,被調查的學生中僅有百分之11在規劃未來職業時將從政納入考慮的范圍。2016年美國的總統大選兩黨初選。當時希拉里·克林頓、杰布·布什等參選人都大力投入社交媒體宣傳,目的是吸引年輕選民。但吸引年輕人的選票并不容易,上屆總統選舉中18—24歲青年的投票率只有41.2%,而2014年底中期選舉18—29歲青年的投票率只有21.3%。“政治冷漠癥”不僅拉低投票率,潛移默化中還影響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職業選擇。(11)
上述事例說明“政治冷漠癥”不僅拉低投票率,潛移默化中還影響了年輕一代的職業選擇。政治冷漠的現象在青年群體當中十分嚴重。這樣的情況不只是發生在美國,各個國家皆有。青年與政治脫離接觸,拒絕參與政治活動,預示著放棄了對社會的發言權,長期與政治脫離接觸的情況,破壞了社會民主的功效。
哈佛政治學院對18-29歲的美國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18%的人信任國會能對公眾負責,而60%的人強烈感慨當選官員的動機均為自我牟利。(12)現代政治的特征,加上媒體的負面報道,都會引發青年對政治方面抱以憤世嫉俗的態度,漸漸發展為政治冷漠,變得對政治漠不關心,最終與政治脫離。
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同,現今青年群體中談論政治的頻率和氣氛都在逐漸變少變淡。青少年就不同政治觀點展開討論、追蹤時事新聞、和朋友辯論政治話題的情況顯著減少。雖然新媒體技術讓青年更即時、更便利解時事,但多數青年僅僅是將此作為娛樂的工具,同齡人之間談論到政治也常被看做是破壞氣氛的事。青少年時期比如在高中、大學參與社團活動等培養“領導力”的學生最終是為了實現就業,而非為了參與政治做準備。
2.狂熱現象則側重關注具有強烈共鳴的問題
如今青年政治和公民參與的另一個特點與青年關注的特定問題有關。由于青年群體對傳統的政治過程感到失望和不滿,因此更關注能引起自身強烈情感共鳴的問題和全球性的問題,例如全球變暖、污染、全球貧困、發展中國家的低薪勞工狀況、跨國公司的貪婪和人權問題(13),也有對準當地的問題的關注,例如本地秩序、街道安全、交通安全以及青年娛樂設施。青年公民通常認為這些問題非常有意義,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關。
(二)以非傳統的公民行為替代直接的政治行為參與政治
英國薩里大學馬丁.巴雷特等人通過大規模研究項目“影響民主自主權和參與的過程”,研究表明,16至26歲年齡群體的青年公民缺乏政治參與所需的資源或能力,認為傳統的政治參與無法帶來真正的改變。傳統的政治參與方式包括投票、游說他人為某個候選人投票以及為某個政黨工作等選舉過程。(14)雖然在傳統政治活動參與方面表現不盡人意,但是在新媒體出現后,特別是社交媒體平臺的提供,青年公民通過撰寫文章或點贊和分享,@相關部門或者負責人,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解決社區問題或為慈善事業募集資金等,這些都是屬于“公民行為”的范疇,而非直接通過傳統的方式參與政治。
四、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特點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對現實的失望是造成青年政治冷淡其中首要的原因
在大眾的一般認知里,從政是精英與富豪的事,注定是少數人的游戲,其實政治不是一個冷酷的名詞,參與政治和民主理應是一種生活方式,通過將公眾生活的重負壓在每一個個體的肩膀上,挑戰每一個人的心靈和頭腦。縱觀有名的政治人物可以看出,例如希拉里·克林頓這樣的政壇老手其從政的念頭都是從青少年時代便萌發而生。而當下的青年群體為何不愿意參與政治以及對政治冷淡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令人失望的現實。在政治參與上,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16年發布的《關于青年民事參與的世界青年報告》報告指出,全球范圍內青年在機構政治程序中的參與和對決策的參與程度相對都較低(15)。
年輕人在正式的政治結構中代表性不足,比如政府公共會議參與度、政治黨派以及選舉活動中的參與度均較低。與此同時,縱觀世界范圍內也不乏有青年通過進行抗議活動能夠成為促進政府改變的強有力的工具,但是在政治轉型之后,青年群體往往被排斥在政治進程之外,在政治事務當中,青年群體的占比率低,聲音微弱,沒有作用,所以逃避。其次,“不負責”“沒動力”是青年群體最先想到用來形容政府部門的詞匯。政府部門一些負責人形象與青年心中認同的領導之間有著明顯差距:負責人應該具有合作精神,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以及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現實當中的,這些品質成為了稀缺品,政府一部分相關人員并沒有將精力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青年對政治產生的消極情緒并非針對某一些具體的政策,而是來源于政府部門失去了責任感。再次,社交媒體時代,政治丑聞快速化爆發式的傳播,政治“極化”不斷加劇。再加上技術條件允許媒體全天候報道,“政治”在媒體上呈現的形象是每況愈下。這些情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青年的“政治冷漠”病癥。充滿著“負能量”的政治環境將青年驅逐,對政治的厭惡和冷漠又讓他們對政治知之甚少。兩重因素綜合作用,使得青年群體一代對政治避之不及。
(二)青年經濟基礎薄弱,政治參與度較低
青年是人的一生中從青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階段,這一階段標志著更強的經濟獨立性以及對社區和政治的參與。這種參與不僅對個人和社區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能夠讓青年群體為與青年相關的政策的制定與形成發揮重要作用。青年群體有效參與民事生活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生活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盡管在技術方面,開放便捷的網絡和豐富的社交媒體有所支持,但與此同時,缺乏體面工作、沒有充分的勞工權益和社會服務開支,會對年輕人在其一生中參與民事生活的能力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進而對廣泛的社會發展和社會的包容性產生負面后果。
國家雖然鼓勵青年創業,但在創業的過程中,青年會遭遇貸款和融資等種種挑戰,《實習生國家》(Intern Nation)的作者羅斯·柏林提醒人們關注無新薪或低薪實習使年輕人的經濟地位越來越脆弱的問題。柏林說:“在過去數十年里,出現了一個實習經濟,這種現象還在以很快的速度全球化。這是更大范圍內的經濟和高等教育所發生的變化的反映,但不容忽視的是這種全球化的現象助長了代際間的不平等,年輕人從而變成最容易失業、最貧困的人群。”(16)當下,大部分公司都為青年畢業生提供全職實習機會,但是很多實習生崗位甚至替代了常規的帶薪工作者。青年群體從事低報酬甚至沒有報酬的實習機會,以便獲得職業的一個落腳之地。
(三)泛娛樂化的媒介環境導致身份認同感的缺失
美國的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提出“奶頭樂”,是英文titts“奶頭”與entertain-ment“娛樂”的組合,主要指采取溫情、麻醉、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卸除“邊緣化”人口的不滿。(17)過度娛樂化,以高度精湛的技術手法,讓人沉迷各種娛樂之中,忘記現實的煩惱,這是“奶頭樂”的基礎出發點。中國現在已經掉進或正在掉進布熱津斯基的“奶頭樂”理論的陷阱里,主要體現在媒體的泛娛樂化和大眾對于娛樂和游戲產業的高度關注和追隨。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推送電子文書取代了紙質書,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時間,閱讀習慣,甚至影響人們的思維習慣。淺閱讀,碎片化,無思考性的現象凸顯嚴重。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一書對中對娛樂至死做了這樣的解釋。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人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青年群體在這個物種群里面,占據主要的地位,其表現也最為明顯。
五、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重構:青年公民向積極公民的導向之路
(一)增強政治素養教育,全方位提升青年政治效能
在提升青年政治效能方面有三個方面的意識需要重要培養:其一是公民意識。公民意識的重要核心在于公民身份的意識,公民對于自己身份的正確認識。公民的身份觀念是公民意識的根基。公民身份側重于法律層面,是指個人對國家公權進行參與或監督時作為獨立主體的身份標志。其內涵又可包括:公民參與意識、監督意識、公民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身份。(18)其二,全球意識。青年公民的政治參與的視野已經不僅關注自己所處的社區,國家,而且還擴展到了關注全球社會。比如全球變暖、污染、全球貧困和人權等全球問題上青年都采取了有效的行動,基于此現狀,青年所具備的市民意識應轉化為全球意識,即對整個人類和地球的關注。具有全球公民意識的公民更傾向于參與跨文化交流、合作、互動和對話;接受文化差異和欣賞文化多樣性;支持全球人權和人道主義需求,并愿意為國際人道主義救濟作貢獻;關注環境并參與利于環境的活動。其三,責任共同體意識。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的不均衡發展是當下國內青年甚至整個社會的共同特點。青年群體大多只掌握了“權利意識”,而沒有掌握“責任意識”。
在促進以上三方面意識方面,教育部門應充分重視自身的引導和教育功能。在對青少年知識和技能進行提高之外,應著重提升其價值觀、態度和批判性思維,提供政治參與所需的能力培養和政治素養教育,使其能夠成為自主的行為者,有效地采取公民和政治行為。必要的能力包括政治知識和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維、公民意識、責任感、同情心、溝通和合作技能以及對民主的重視,由此提高青年群體政治效能和公民意識。2017年美國優先項目主持人在美國大選之前,采訪到了一位來自于北弗吉尼亞州的11歲小姑娘。小姑娘面對鏡頭鎮定自若,大談自己為何會至死不渝的支持特朗普總統原來只因特朗普和別的政治家不同。采訪的最后,小姑娘的人生規劃也清晰明了。稱自己未來會從賓州大學畢業,做警察做私人偵探直至法官。如果我的祖國需要我就會競選總統。(19)采訪談話展現了極高的政治素養,思維敏捷、邏輯清晰、談吐大方幽默,更重要年僅11歲就對自己的未來有極其明確的認知和規劃以及具有強烈的參政意識,許多網友大呼看到了自己與之遙不可及的差距。這個差距就在平常缺乏相應的政治素養教育等全方位的能力培養。
(二)加強青年的經濟賦權
UNDP的青年發展政策和實踐表明,享有充分經濟權利的青年群體將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的活動,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創造體面工作和生活機會是賦予青年社會經濟權利方面的重中之重。(20)為青年人提供資金支持、市場機會和有助于提高他們生產能力和競爭力的其他資源。積極為青年公民提供技能培訓和創業中心。培養青年人的技能、能力與知識和推廣非正規教育,提升青年人的就業能力。為低技能和弱勢青年的培訓提供支持,以努力提升其技能,從而提高就業率。
(三)健全機制,維護青年群體的利益表達
每個公民的公民身份是平等且無差異的。當青年群體形成一定的身份認同和價值共識后,問題就開始轉向了如何提升其平等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完善青年的參與機制這方面的問題。政府制定決策目標時需要考慮到青年群體這一特質群體的差異和特殊權利,避免出現抑制青年表達意見的境況。縱觀現代社會政治和民主的發展史,筆者認為亟需一整套溝通機制,以確保青年群體能納入,參與公共決策和討論,將真正的公共討論和政治參與建制化,創建具有包容性的社會公共民主空間。
注釋:
DIGITAL IN 2018:WORLDS INTERNET USERS PASS THE 4 BILLION MARK.https://wearesocial.com/blog/2018/01/global-digital-report-2018
王立夫,“全球青少年人口創史上最高 但工作崗位卻不夠”.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08951.html
UN.(1948).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Retrieved from United Nations http://www.un.org/en/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index.html
Ekstr?m,M.,Olsson,T.,&Shehata,A.(2014).Spaces for public orientation?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Internet use in adolescence.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17(2),168-183.
CNNIC.(2015a).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Report on Chinese Young People's Online Behaviours in 2014].Beijing: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Gauntlett,D.(2004).Web Studies:What's New.In D.Gauntlett&R.Horsley(Eds.),Web.Studies(2nd Edition)(pp.3-23).London:Hodder Education.
Selwyn,N.(Ed.).(2008).Education 2.0Designing the web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ESRC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Programme commentary.
boyd,d.M.,&Ellison,N.B.(2007).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n,History,and Scholarship.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3(1),210-230.
Montgomery,K.,Gottlieb-Robles,B.,&Larson,G.O.(2004).Youth as E-Citizens:Engaging the Digital Generation.Washington,DC:Center for Social Media,American University
Ohler,J.B.(2010).Digital Community,Digital Citizen Retrieved from SAGE knowledge database Retrieved from http://sk.sagepub.com/books/digital-community-digital-citizen
陳麗丹,張朋輝:“黨爭丑聞增多,政治“極化”加劇 美國年輕人患上“政治冷漠癥”,載《人民日報》,2015—08-17
Harvard Institute of Politics.“Survey of young Americansattitudes toward politics and public service(27th ed.)”.2015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建造一個包容的世界所需的國際競爭力,巴黎,2016
http://www.coe.int/en/web/education/competences-for-democratic-culture.
馬丁·巴雷特:“年輕公民政治參與與全球公民意識”,“聯合國記事”第54卷:(4).2017
陳麗丹,張朋輝:“黨爭丑聞增多,政治“極化”加劇 深度觀察:美國年輕人患上“政治冷漠癥”,載《人民日報》,2015年08月17日
黃莉玲“世界青年報告:青年經濟地位薄弱政治參與度較低”.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6-07/9188308.html
張翼,培育健康社會心態,防止被“奶頭樂”,環球時報,2018-7-11
胡弘弘,“論公民意識的內涵”,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4卷:(1)2005年
“小姑娘你火了11歲小姑娘目標是競選總統”.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 10000169/20170317/30335872.html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4-2017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青年戰略”.2017
參考文獻:
[1]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伍慧華.網絡環境下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15 (3):72.
[3]張翼.培育健康社會心態,防止被“奶頭樂”[N].環球時報,2018-7-11.
[4]胡弘弘.論公民意識的內涵[J].江漢大學學報,2005,24(1).
[5]馬丁 · 巴雷特.年輕公民政治參與與全球公民意識[M].聯合國紀事,2017,4(第5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