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麟
摘要:新聞傳播與文學傳播共同隸屬于傳播學,新聞傳播靈活多樣的傳播方式使其較文學傳播而言爭取到了更多的受眾群體。本文闡釋了新聞傳播與文學傳播的關系,從接受美學、受眾喜好需求等角度針對新聞傳播對文學傳播形式造成的影響予以系統分析,為文學傳播形式的創新提供了一定借鑒思路。
關鍵詞:新聞傳播;文學傳播形式;受眾需求
伴隨時代的發展,傳播活動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一直以來新聞傳播都緊緊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從其自身出發進行傳播形式、傳播內容與傳播途徑等角度的創新,并取得了顯著的實際效用,為文學傳播提供了參考與借鑒價值。
一、新聞傳播與文學傳播的關系
一方面,新聞傳播學與文學都是社會意識形態中的重要構成要素,新聞致力于捕捉社會生活中的熱點事件,文學則著重依據社會生活經驗進行再創造,二者同根同源,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新聞傳播與文學傳播都以大眾作為接收對象,致力于為受眾傳遞出有價值的信息,改變人們對于社會生活的認知與觀念,二者都隸屬于社會文化普及的必需品[1]。
二、新聞傳播對文學傳播形式的影響探析
(一)接受美學忽視文學傳播形式的重要性
從傳播學角度入手,針對新聞的受眾群體進行了著重研究,認為新聞的受眾實則就是新聞傳播的接受者。丹尼斯·麥奎爾認為受眾通過新聞媒介獲取到對于公眾問題的了解,依據大眾媒介對于問題的關注度判斷對于該信息的重視程度。他還格外強調傳播方式的重要性,認為受眾對于傳播的態度直接取決于傳播方式。但與此同時,接受美學卻并未將這一論斷應用于文學傳播的研究中,堯斯等接受美學家針對文學作品的讀者接受進行了一定研究,但其關注點卻著重放在讀者既有的閱讀經驗以及接受準備上,缺乏對于文學傳播形式的研究與關注。根據數據調查顯示,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我國新聞報紙出版量呈現出不斷攀升的趨勢,而文學作品的出版量卻不容樂觀,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由長久不變的文學傳播方式難以滿足受眾隨時代發展而產生的需求變化所造成的。
(二)受眾喜好需求限制文學傳播效果
傳播學針對受眾的喜好需求展開了深度分析,根據最終調查數據的結果得出,受眾在進行傳播內容的選擇時,偏愛選擇個人喜好的、在個人知識水平與理解范圍內的傳播內容。新聞傳播借鑒這一理論針對傳播方式進行了改革與創新,通過降低傳播內容的難度、擴大傳播范圍等方式拓展用戶群體,通過擴充新聞的題材與種類、創新新聞報道形式等途徑,致力于進一步滿足受眾需求,更好的迎合受眾的喜好與需求。
從新聞獲取途徑角度來看,新聞傳播一直以來都在致力于不斷拓展其傳播渠道,由依靠語言文字進行信息交流的原始時期,過渡到手抄與印刷新聞時期,進而借助信息化時代的電子媒介與互聯網實現如今的新聞傳播。在此過程中,新聞傳播的受眾呈現出顯著的增長態勢。伴隨互聯網與移動智能終端的廣泛普及,如今的新聞傳播借助先進技術與網絡平臺實現了傳播速度與輻射范圍的進一步擴大,為新聞傳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寬廣的平臺。但與此同時,文學傳播卻仍然停留在原地,雖然如今各大網絡文學平臺逐漸興起,但網絡文學市場缺乏有效規范,傳統文學作品仍然只依靠印刷出版方式進行傳播,導致文學傳播效果受到嚴重的局限。
從受眾對于傳播內容的理解角度來看,新聞傳播使用了更容易為受眾所理解的符號,借助文字、圖片、聲音與影像等形式實現了新聞信息的多維度傳遞,迎合了受眾的心理喜好。同時,新聞報道的形式也緊緊跟隨時代發展而變化,內容也由以往帶有強烈的政治性、官方性特點,逐漸添加了通俗化、平民化色彩,更容易獲取到受眾的理解與認同,最大限度滿足了觀眾的需求。但反觀文學傳播,近年來文學傳播缺乏有效創新,許多文學作品的語言晦澀拗口、內容荒誕怪異,缺乏對于經典文學作品的現代性解讀,導致許多文學作品為讀者帶來了較強的理解難度,受眾對此缺乏興趣,進一步導致文學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從受眾需求滿足角度來看,新聞媒體致力于不斷發掘受眾的多維度、深層次需求,著重加強新聞報道的層次與高度。現如今崛起的經濟類新聞報刊或電視臺經濟頻道都不僅僅局限于發布新聞信息,而是著重選取具有典型標志或重大影響的事件進行深度研究,致力于為受眾提供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觀點與理念認知。在此基礎上,也有助于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更加寬廣的平臺,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心理,無形中發掘出更加龐大的潛在受眾群體。而文學傳播卻恰恰與此相反,部分作品處于待價而沽的狀態,部分作品只是創作者個人的情感宣泄、目的是獲取自我滿足,導致受眾的需求被忽視,對于文學傳播造成了更深層次的妨礙作用。
(三)新聞傳播為文學傳播提供的借鑒思路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新聞傳播形式的變化始終緊緊跟隨時代與科技的發展而變化,充分考量了外在因素變化與受眾需求,為文學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借鑒作用。一方面,應當從文學作品的內容及受眾對其的解讀角度出發,降低文學閱讀的難度。融媒體時代背景為文學傳播提供了多種契機,文學作品應當突破以往依靠語言文字傳播的局限,借助圖片、聲音、影像等載體進行文學傳播的創新,降低因文化水平差異而造成的文學門檻,通過漫畫再現、影視劇本改編等形式積極主動的推動文學作品的有效傳播,進一步拓展受眾群體。另一方面,從文學作品的語言角度入手,應當針對文字的抽象性特點予以重視,將舊有的語言運用模式予以創新,利用簡潔易懂的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情感與文本內容,將文學自身的文藝性本質與新媒介的傳播優勢有機結合、融會貫通,拓寬文學傳播的表現范圍[2]。
三、結論
總而言之,新聞傳播依據時代發展進行傳播方式的不斷演變,始終堅持滿足受眾的多維度需求。文學傳播更應當以此為鑒,挖掘自身存在的特質與潛力,進一步豐富文學傳播形式、拓寬文學傳播渠道,將經典著作以多元化方式重現公眾視野,使得千年來的文學積淀和沉積得以發揚光大,為文學領域的發展創造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李慶.淺論互聯網時代下傳媒對文學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7 (17):27.
[2]黎妮.當前媒介環境下現代文學經典傳播困境探析[J].東南傳播,2013 (10):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