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新疆漢語方言與普通話一樣有大量的熟語,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和諺語四種。新疆漢語方言中的熟語呈現出古漢語遺留和就地取材等特點。
關鍵詞:新疆漢語方言;熟語;說略
熟語是人們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語,是一種特殊的詞匯單位,以現實的形式和固定的意義存在于語言中,熟語是詞匯的組成部分之一,熟語的性質和作用相當于詞。普通話的熟語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和諺語四種。現代漢語方言,有七大主要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其北方方言分為四個次方言,新疆漢語方言就屬于四個次方言之一的西北方言。成語是書面性很強的一類熟語,所以這里著重論述的是新疆漢語方言熟語中的慣用語、歇后語和諺語。
一、新疆漢語方言中的成語
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含義豐富、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短語。如:狗仗人勢、添油加醋、騎虎難下、八仙過海、鳳毛麟角、一干二凈、三長兩短、指手畫腳等。新疆漢語方言中的成語與普通話一樣,多為四字格,意義具有整體性、結構具有凝固性,且成語通常來自古代文獻或者俗語,如上例的“八仙過海、鳳毛麟角”等;也有一些是來自后世口語的,如:“一干二凈、三長兩短、指手畫腳”等。
二、新疆漢語方言中的慣用語
慣用語是指人們口語中短小定型的習慣用語。如:吹牛皮、說大話、走過場、鉆空子、馬后炮、下馬威、半瓶醋、嗇皮鬼、小氣鬼、敗家子、巴不得、恨不得、老油條、走馬燈等。新疆漢語方言中的慣用語多是古語詞。如(1):
[馬后炮]譬喻失時無效的動作。元曲選缺名隔江斗智二:“(周瑜)如今在柴桑渡口安營扎寨,其意非小。今日軍師升帳,大哥須要計較此事,不要做了馬后炮,弄得遲了。”古今詞義相同。[下馬威](下馬威)舊時新官到任,故意用嚴法處分屬吏,以示威嚴,稱下馬威。漢書敘傳上:“定襄聞 ( 班 ) 伯素貴,年少,自請治劇,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后也泛指先給對方以打擊或威嚇。二刻拍案驚奇二一:“李彪終久是衙門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來,先把李旺打一個下馬威。”新疆漢語方言中的慣用語“下馬威”沿用后一種含義,詞義縮小。[半瓶醋]形容僅有一知半解的知識,卻自鳴得意好在人前賣弄的人。雜劇劇本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古今詞義相同。在新疆漢語方言中常說“半瓶醋晃蕩”。[小器]①度量狹隘。論語·八佾:“管仲之器小哉!”②吝嗇。同“小氣”。紅樓夢四:“又嗔著鳳姐兒:‘不送些玩器來與你妹妹,這樣小器。”新疆漢語方言中的“小氣”兼有①②兩種含義,但②最常用。“小氣”+“鬼”語綴,構成了極具新疆特色的方言詞:小氣鬼。[敗子]韓非子顯學:“弗嚴家無悍勇,而慈母有敗子。”古今詞義相同,在新疆漢語方言中演變為“敗家子”。[巴不得]希望之極。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府尹也巴不得了結這段公案。”也作“巴不的”。古今雜劇元馬致遠黃粱夢一:“我巴不的選場中去哩。”古今詞義相同。[走馬燈]舊俗,元宵節時,以紙剪為人馬之形,黏于紙輪之下四周,輪下有干,能活動自轉,點燭,燭焰驅輪轉動,人馬隨之而轉,往來不停,故曰走馬燈。唐人稱影燈。元郝經鄧雅謝宗可皆有走馬燈詩。新疆漢語方言中的“走馬燈”已失去本義,而采用引申義,貶義,多指過頻地更換男女朋友、工作等。從上述慣用語的考證中可以發現:新疆漢語方言中的慣用語大量地存在于古漢語中,有些意義與古語詞基本一致。如:“馬后炮、半瓶醋、巴不得”,這是古語詞沉積在新疆漢語方言詞匯底層的表現,這說明新疆漢語方言呈現出古代漢語遺跡的特點;與此同時,詞義在歷史的發展中,有時會表現為歷時的變化,如:“下馬威(詞義縮小)、走馬燈(詞義轉化)”;或形式發生變化,如:“小氣”+新疆漢語方言語綴“鬼”,變為“小氣鬼”,“敗子”變為“敗家子”。
三、新疆漢語方言中的歇后語
歇后語是漢語特有的一種固定詞組,它由類似謎語的謎面和謎底兩部分組成。謎面往往運用比喻、雙關或諧音的修辭手法設定,謎底則道出要說的話,讀來幽默詼諧,妙趣橫生,極富表現力。如:賊娃子打官司——場場(常常)輸、拿上石頭叫狗——越叫越跑、茅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木匠滴斧頭——偏刃子、指屁吹燈——不頂事、狗拉羊腸子——越拉越長。新疆漢語方言的歇后語與普通話一樣,歇后語的語料非常豐富,在運用上也比較靈活,常常把熟知的事項作為前一部分,表示對意義的引申和比喻,后半部分才是正意所在。如:“吐魯番滴水平——低”這個歇后語用吐魯番的地形特的“低”來諷刺某人的水平之低。吐魯番是一個盆地,它卻低的出奇,低到中國之最,成為世界第三洼地,吐魯番盆地的面積不過一萬平方公里多一點兒,其中就有約一半的面積低于海平面。
四、新疆漢語方言中的諺語
諺語多以句子的形式出現,語言精練準確,往往以淺顯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稠水不稠臉。當面叫哥哥,背后摸家伙。家有千缸油,不點雙捻頭。家有千擔糧,怕的死蘿卜就干糧。打倒滴媳婦,揉到滴面。當年滴羊娃子,見過幾個狼娃子?打折滴勒巴往里彎。蘿卜是個菜,便宜是個害。火心要虛呢,人心要實呢。草花子擱不著隔夜食。作假,作假,餓滴個家。新疆漢語方言諺語與普通話一樣,在結構形式上,有些是單句,有些復句;在意義方面,也與普通話一樣,總是以整體的形式表現特定和完整的意義;內容所表示的情況,也都是人們長期生活的總結。例:“家有千缸油,不點雙捻頭”中的“油”、“捻頭”(煤油燈的捻子);“家有千擔糧,怕的死蘿卜就干糧”中的“糧”、“死蘿卜”(生蘿卜)、“干糧”(用糧食做的面食)都是當地人常用的物質材料。新疆漢語方言中的諺語就地取材,具有鮮明的土語化,鮮明的土語化不僅是新疆漢語方言諺語的特征,也是其它熟語的共有特征。如:“稠水不稠臉”中的“稠”是土話,是“臟”之義。“草花子擱不著隔夜食”中的“草花子”貪嘴的人,“隔夜食”指“過夜的飯食”。“半大娃子,吃死老子”中的“半大”指“五六歲大小”,“娃子”指孩子,“老子”指父親。
注釋:
廣東 廣西 湖南 河南辭源修訂組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第1版、1877、0031、0224、0481、0728、0522、1622
參考文獻:
[1]羅憲華.論漢語方言俗語的考源及段玉裁的貢獻[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 (4):60-67.
[2]吳建生.漢語方言俗語語料庫的建設[C]//全國漢語語匯學學術研討會,2011.
[3]李小平.論漢語方言成語的性質[J].語文研究,2009 (1):44-51.
[4]吳若愚,程如鐵.新疆漢語方言詞匯本字小考[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漢文版),2017,36 (2):95-102.
[5]董印其,尹春梅.新疆漢語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語言與翻譯,2012 (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