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美食是世界美食重要的一部分,中國飲食在長遠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中國民族文化的哲學思想也對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中國飲食文化中蘊含了不少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本文探討了“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醫食同源”的哲學思想以及“中和為美”的哲學思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體現。
關鍵詞:飲食;文化;哲學思想
飲食文化研究者通常認為,中國飲食文化起源于“火”的使用,火的使用讓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它既為人類烹調技術的誕生提供了基本條件,也使人類生活中產生烹調工具奠定了基礎。在烹調技術與烹調工具的發展過程中,飲食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自此,中國飲食文化歷經社會變革與朝代更迭,一直保持著發展勢頭,從未衰落或停滯。中國飲食文化也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智慧,細細探究文化中的思想內涵,可以發現哲學思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體現。
一、“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體現
古代哲學家在解釋自然界中兩種對立和互相消長的物質勢力認為,世間萬物都由陰陽兩個對立面李偉成,陰陽可以用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對立或互相消長的現象。而飲食正是人類一種自然的性情,“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都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天性與人類在自然的天性中的和諧。中國哲學的也以陰陽與五行為核心,陰陽是一種深層的結構,而五行則是表層的變化。通過陰陽五行,將世間萬物的結構與變化作出解釋。比如,金木水火土是有規律的運動的五大行星的命名,還可用木、火、土、金、水這五行分別表示人體的五臟與五腑。五臟與五腑按照自然規律演化運動,也即五行影響著人的全身運行與生老病死。同樣的,五行哲學思想在飲食文化中也有豐富的表現,比如將麻、麥、黍、稻、豆歸為五谷,將桃、李、杏、棗、栗歸為五果,將,雞、羊、牛、犬、豬歸為五畜,將葵、霍、蓬、蔥、韭歸為五蔬,并且通過這些食物的五行表達法,來指導食物的性味搭配,與人體五行相互配合,達到和諧利于人的身心自然發展的狀態。另外,將各類食物對身體的影響賦予了熱、溫、涼、平、寒五種性質,以此指導人們善用飲食調和身心健康。這就是“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體現。
二、“醫食同源”哲學思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體現
中國文化有食療傳統,這種傳統讓中國人相信“醫食同源”,這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食療傳統的形成受到了多種飲食養生義理以及勞動人民的實踐經驗的相互影響。春秋戰國時代《黃帝內經》就提出糧食為主肉食、豆制品、蔬菜、水果為輔的雜食性食物結構,作為一部中醫類的經典著作,它提出的科學飲食結構正是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體現。隋唐時期也出現了不少主張“醫食同源”思想的醫學專著,如《千金要方》專論食治,就是主張通過首先食物達到治療的目的,最后才選擇藥治。不少醫學藥學專著還專門收集食物藥或者藥膳方,豐富了疾病的食療方法。明代的《本草綱目》記錄的藥物中就有700余種屬于食物類。此外,傳統儒學、道家和佛學思想中,都對食療傳統提供了思想支持。這種哲學思想大豐富了中國飲食中的藥膳美食,藥膳美食也促進了這種哲學思想更深刻的內涵延伸。
三、“中和為美”哲學思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體現
中國飲食講究各種烹飪原料在菜肴中的調和,互補,每一道精美的菜肴可能有多種主料、輔料和調味,要將完全不同原料混合而不顯雜亂還要互相提升各原料的本味,就要通過不同的方法將它們互相融合,最后仍講究和諧,即“中和”在飲食烹飪中的具體體現。除菜肴的味道外,“中”還表現為菜品樣式的和諧,顏色搭配的統一與美觀,調味的用量適中上。“中”就要做到恰到好處,適中、平衡、和諧與統一。“中和”在中國飲食文化上,還通過膳食平衡與五味調和表現出來,并且影響了飲食習慣與飲食重游的各個方面。中國文化和哲學都認為物質與精神必須是統一的,要對中國飲食文化真正地理解,必須在精神與物質的統一交融才能做到。中國人看重“和”,有中庸也有和諧之意,這與中國飲食文化的“中和為美”也是分不開的。“中和為美”不僅影響了飲食與烹調方法,對于食物本身延伸出來的食宴,更是有著深刻的影響。在各種傳統節日中,中國人喜歡宴會、聚餐,在這個過程中交流感情、拓展人際關系,并在宴席的形式上讓人們圍坐一席,表現團圓和諧與團結的氣氛。
中國飲食文化中包含了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許多哲學思想可以在中國飲食文化的各個方面得到體現。中國飲食的科學飲食結構體現了“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中國飲食的藥膳配方則體現了“醫食同源”的哲學思想,中國飲食講究的適中、平衡、和諧與統一以及宴席和諧的氛圍則體現了中國“中和為美”哲學思想。在中國飲食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的影響與滲透。研究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可以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各個方面加以理解;研究中國飲食文化,也可以了解到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景木.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與人文思想[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5(11):182.
[2]胡夢楠.論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與認同[D].鄭州大學,2014.
[3]鄧天杰,陳煦娟.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哲學思想[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0,30(02):57-61.
[4]徐峰.中國飲食文化的心理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6.
[5]金炳鎬.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和特點[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9(03):87-93.
[6]林少雄.中國飲食文化與美學[J].文藝研究,1996(01):40-50.
作者簡介:
荊建華(1964年—),男,漢族,山西人,大專,講師,西安財經學院,研究方向: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