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高磊
摘要: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直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對象,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所占比例較高。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獲得幸福感作為一種特殊的體驗與認知,深受各種社會因素和個人心理的影響。學生的幸福感與學校的文化背景、學科特色以及學校的服務面密切相關。因此本文立足于我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項目的開展,討論出了學校教育引導與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幸福感的關系。發揮學校引導的優勢,強化幸福感的學校功能;發揮積極心理的優勢,通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項目來培育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幸福感。
關鍵詞: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幸福感
幸福感一直是社會發展中不斷追求的目標,是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持續追求和向往的一種生活狀態,具有永恒又常新的意義。雖然我們一直沒有對“幸福”形成一致的意見,但是人類把幸福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始終未發生改變。特別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指引下,民眾的幸福更是為黨和政府所認知、關注的。我國政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來為實現民眾的幸福生活服務,并把民眾的幸福列入科學執政的范疇。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但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組成部門,而且還作為改善弱勢群體利益的生生力量。他們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體現,精神文化是否得到關注,經濟生活是否得到保障等,都關系到他們的幸福感是否具備、能否提升。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一群有知識、有潛力的暫時性的社會弱勢群體,他們所具備的潛在能量是我們所不可忽略的,對社會發展將來所起到的作用將不可低估。國家為確保高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進入大學學習完成學業,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一些非營利組織、企業和個人更是加入到了資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行列中,構成了一支強大的社會資助力量。雖然經濟的資助可以暫時解決因家庭的貧困而錯失的文化學習,但他們的心理缺失,一直被忽視的心理健康建設,特別是幸福感的獲得,更應該是在高校教育引導中最需要得到廣泛注意的。因而,我們在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還應進行心理救助,加強幸福感的培養。不僅要實現他們物質層面的和諧,還要關注實現他們心理層面的幸福。
一、什么是幸福感
幸福包括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主觀幸福和客觀幸福。對于“何謂幸福感”,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不同的定義。筆者認為幸福感指的是個體對自身及社會各方面總體情況及其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積極心理反應。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個人對自身及社會總體情況的積極認知。另一方面,又包括自身及社會的相互關系對個體幸福感所發揮的作用。就是個體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反應。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幸福感水平
根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幸福感研究一文中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幸福感水平,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幸福感的群體差異,社會支持與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幸福感關系的主要討論,得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具有中等程度的幸福感。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幸福感總體水平略低于一般大學生和家庭經濟非困難學生的幸福感水平。但是從不同的維度來看,幸福感各維度的分值分布存在差異。在知足充裕、自我接受、身體健康、人際適應四個維度上,各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得分低于一般大學生、高校家庭經濟非困難學生;而在社會信息、成長進步、目標價值、心態平衡四個維度上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得分高于一般大學生、高校家庭經濟非困難學生;只有在心理健康與家庭氛圍兩個維度上的得分幾乎相當。性別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幸福感不存在顯著影響,而且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幸福感的各個維度不存在顯著影響。受教育情況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幸福感存在顯著影響,在人際適應這個維度上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年級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幸福感存在顯著影響。[2]
三、影響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幸福感的因素
經濟狀況、社會支持、自尊與自我效能感都會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幸福感產生一定影響,貧困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其主觀幸福感各指標均顯著相關同學支持、家人支持和參加活動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預測效應,同學和家人支持對正性情感有顯著的預測效應,同學支持、家人支持、傾訴方式和參加活動對負性情感有顯著的預測效應。可見,對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而言,社會支持對幸福感也產生顯著影響。個體自我接納和自我滿意程度的自尊對貧困大學生的幸福感有顯著影響,但其對非貧困大學生同樣也有顯著影響而一般自我效能感對貧困大學生的幸福感沒有影響。由此可見,自尊能夠影響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幸福感。
四、結合國家政策、社會資助解決因經濟原因而未獲得的幸福感
通過研究發現以家庭經濟資本為基礎的,家庭政治資本、家庭文化資本和家庭社會資本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幸福感確實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這些家庭資本不論是從物質層面、精神層面還是心理層面,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使得他們不僅對當下的幸福體驗缺失,而且對未來的信心也缺乏。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幸福感水平只略低于非經濟困難學生,而沒有拉開較大的差距,這與國家的一系列資助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縱觀各種形式的社會資助,皆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幸福感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會資助所具有的分散性、不平衡性等特點,特別是這些資助都缺乏相關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幸福感的受眾面、受益度和可持續性。
五、多元化助學教育模式,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校活動幸福感
在國家、社會和個人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資助的同時,作為他們最直接的服務者——高校在做好日常的國家、社會和個人資助工作的基礎上,還要挖掘學校自身所擁有的資源來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資助。目前,高校經過探索與實踐,形成了一系列的以校園文化為主體的資助政策。校園文化在塑造人的過程中,必然會對人的幸福感產生影響。高校校園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幸福感。而所謂的校園文化就是在學校環境中在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中所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產物。從物質文化層面看,高校校園物質文化主要是指高校的硬件設施,是校園文化水平的外在標志。從精神文化層面看,高校校園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師生的三觀建設。這是一種內在的理性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設主要包括校風建設、思維
方式、情感方式的培養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等[2]。
學校發揮教育優勢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提升幸福感從而創造幸福感。校園文化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校園里良好的群體氛圍及互幫互助共同成長的學習環境里,將有利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狀態。通過行使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正確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集體作用下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在悅納自我中體驗幸福感。因此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集體活動,用集體互幫互助的關愛及活動中集體成績的榮譽感讓家庭經濟困難學者在活動中獲得集體的信任感,締造良好的意志品質并積極創造良好的情緒。倡導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自強自立、平等、關愛之風,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更多的獲得來自國家、學校乃至周圍同學的關愛。
六、總結
總之,數量龐大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存在,將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而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幸福感的獲得,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引導他們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走出生活的陰影,在獲得幸福感的同時傳遞幸福感。
參考文獻:
[1]蔡國慶.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幸福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
[2]邢占軍.測量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簡介:
張越(1994年—),女,漢族,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基金項目:
昆明理工大學2017年度“提高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項目《機電工程學院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助翔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