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新城
摘 要:為了保證建筑使用性能,在施工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的要求,選取適當的施工方法,從而才能保證建筑達到理想的效果。后澆帶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防止裂縫的沉降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超長混凝土結構,后澆帶技術可以避免結構發生裂縫,控制建筑的沉降。所用在施工過程中,必須要對超長結構后澆帶施工技術進行嚴格的控制,提高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本文根據筆者工作實踐,對建筑工程后澆帶的施工技術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
1 引言
現代建筑工程在要求質量的同時,也追求工程的完成速度,由于結構形式的影響,以及混凝土材料的固有性質,混凝土結構可能產生裂縫,施工中混凝土產生的不規則裂縫會嚴重影響到工程的質量。能夠有效緩解混凝土結構中出現施工裂縫的后澆帶技術應運而生,工程施工人員應充分掌握其特點,從多方面綜合考慮,以保證其在工程中的科學應用,充分發揮后澆帶技術所具有的保障工程質量的作用。后澆帶施工技術最主要的施工方式是在建筑的地板、墻等重要位置預留施工縫,再根據要求保留一段時間后進行混凝土澆筑,以克服混凝土由于不均勻沉降、混凝土自身收縮和溫度收縮而產生裂縫的可能,從而使整個建筑構成一個整體。
2 后澆帶施工技術概述
根據后澆帶防裂作用的不同,又分為了幾種類型:防止混凝土凝結后收縮開裂的收縮后澆帶、防止高層建筑主樓與裙房產生沉降差的沉降后澆帶、防止房屋結構因建筑面積過大易受溫差影響出現混凝土收縮開裂的伸縮后澆帶、防止因溫度變化混凝土拉裂的溫度后澆帶。在建筑施工中,必須根據后澆帶的不同類型和所處部位采取不同的留設方法和澆筑工藝,才能真正發揮后澆帶的作用,同時盡可能縮短施工周期,保證工程質量。在后澆帶施工時,必須把建筑質量放在核心位置,堅持設計要求與施工工藝并存的原則,充分考慮到混凝土結構的溫度變化及內應力等因素,盡可能避免工程質量問題的出現。
3 后澆帶施工技術作用分析
3.1 消除沉降高度差危害
近幾年來,高層建筑發展速度迅猛,高層建筑和裙樓的結構及基礎設計成整體,施工時裙樓與主樓又同時施工,由于主樓與裙樓荷載的差異較大,會出現不均勻沉降,整體結構將由于沉降差產生較大應力而使結構開裂,影響結構質量。高層建筑的主樓和裙房的荷載與剛度有很大的差異,進一步造成了基礎內力和基底反力的差異與變化,從而發生過大的沉降不均現象。通過設置沉降后澆帶的方式,在施工時將主樓與裙樓暫時分開,讓主樓沉降完成大部分后,澆筑后澆帶使主樓與裙樓兩建筑結構有效連接,降低主樓與裙房之間的沉降差,使得主裙樓之間的差異沉降達到能夠接受的范圍內。
在實際運用時,需要對不同受力情況進行準確分析與計算,仔細考量沉降差帶來的附加內力的影響,可以調整高度差與壓力差,確保后澆帶技術的有效實施。
3.2 降低混凝土收縮影響
在混凝土澆筑結束之后,混凝土有一個緩慢的收縮過程,如果面積過大,構件長度太長,這種收縮會造成混凝土構件不規則的裂縫,為減少混凝土收縮一般每隔30~40m留設后澆帶,減少對混凝土構件的約束,混凝土在凝結硬化過程中可以自由收縮,從而大大減少混凝土收縮應力,減少裂縫的產生。
利用后澆帶施工技術,為混凝土提供更加充足的空間,降低混凝土熱脹冷縮而產生的內應力的影響,從而減少混凝土裂縫的產生。在具體施工時,應結合實際情況來分析設計后澆帶,如當建筑結構過長時,以30m為一個單位長度,施工縫預留800~1200mm,通過直通加彎或搭接法進行澆筑,預防結構部件受到溫度應力的影響。澆筑時低溫為宜,澆筑完成后,加強對后澆帶的養護。
4 后澆帶施工技術要點
4.1 合理選擇施工材料
根據建筑結構特性等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后澆帶澆筑材料,其中,后澆帶混凝土采用水灰比較小的無收縮混凝土或微膨脹混凝土,混凝土所用砂石原材料級配合理,適量添加摻和劑、減水劑等添加劑進行混凝土拌制,保證混凝土的配合比,減少水泥用量,坍落度控制在5~7cm內。混凝土的強度等級需要高于工程設計強度一個等級。防止新舊混凝土之間產生裂縫而形成建筑薄弱部分。
4.2 后澆帶設置要點
根據后澆帶類型的不同以確定其澆筑時間,收縮后澆帶與溫度后澆帶的施工工期都應控制在兩個月左右,而沉降后澆帶則需依據其施工工序、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工期的長短。沉降后澆帶一般待主樓結構完成后才進行澆筑,主樓施工過程中還應進行主樓沉降觀測,經沉降觀測沉降量趨于穩定后澆筑后澆帶最為有效。混凝土澆筑宜低溫澆筑。
后澆帶的縫寬一般600~1200mm,設置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便于接縫時對混凝土邊緣的修整和清理;
(2)縫內鋼筋是搭接還是貫通;
(3)后澆帶留設時模板及止水鋼板的安裝;
(4)后澆帶混凝土澆筑的可操作性;
(5)接口形式。接口形式根據墻、梁、板厚來確定,一般厚度200mm以內的墻板接口為平直縫,厚度200~500mm以內的墻板接口為階梯縫,500mm以上的墻板接口做成凸形縫或凹形縫。后澆帶留設平面位置應在柱跨中1/3段內,從底板、墻、梁、樓板屋面板全部貫通
4.3 后澆帶技術的管控與配筋安置
底板后澆帶留設:底板一般有防水要求,在后澆帶兩側加止水板,留設后澆帶時止水板下部用鋼絲網作模板,上層可用木方隔擋混凝土,在混凝土初凝后及時拆除木方。底板后澆帶由于位置低,在留設到補澆的過程中最易受到污染,后澆帶難清理干凈,因此在施工墊層時提前預留幾處低洼位置,便于在沖洗后澆帶接縫時排除污水,樓板后澆帶:為保證樓板底澆筑平整,后澆帶底模與板底模同時支設,板底拆模時后澆帶模板及支架保留,但梁底需留設清掃口,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是后澆帶質量控制的關鍵,除材料本身符合要求外,后澆帶的清理至關重要,由于后澆帶留置時間較長,在施工過程被污染是必然,澆筑后澆帶前應認真清理后澆帶內殘留的污水、雜質等物質,以保證澆筑質量,并且灑水保持后澆帶表層的濕潤。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模板的安裝與拼接,。按照設計要求澆筑混凝土,嚴格控制其澆筑厚度。在澆筑垂直后澆帶時,需要監控混凝土的振搗過程,應嚴格分層澆灌分層振搗,分層厚度50~60cm。
5 后澆帶施工質量問題的處理
(1)后澆帶留設位置、寬度及留設形式必須事前確定,并對施工人員做好交底。(2)后澆帶接頭(端部)模板安裝時就要考慮便于拆除,混凝土澆筑后要及時拆除。后澆帶位置鋼筋密集,尤其是梁的部位,要把握好拆模時間,未及時拆除的模板在混凝土硬化后拆除十分困難。(3)后澆帶留設后要覆蓋保護。(4)后澆帶澆筑時應認真清理污染,鑿除接口松散混凝土。(5)模板拼接牢靠,防止模板變形、漏漿。(6)混凝土采用二次振搗工藝確保混凝土密實。(7)加強養護。
6 結語
綜上,后澆帶施工技術在建筑結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應用價值,能夠有效處理建筑結構因為溫差、沉降產生內應力從而引發裂縫產生的問題,在建筑結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而,應當高度重視后澆帶施工技術,對其進行合理的設置和施工,結合多方因素,謹慎處理,并且不斷改進并完善后澆帶施工技術,使其得到不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游,王藝壇.試述建筑結構中后澆帶施工技術的運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2):12~13.
[2] 何柏燦,蔣立根.建筑結構中后澆帶施工技術分析[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