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嵐清 于洋 魏穎培
摘 要:景觀設計過程是對各種影響景觀各種因素的研究,并通過提煉和綜合,將各種影響因子從概念發展到形象。作為景觀的最終形體,由于影響景觀的因素是復雜的,因此景觀的形體必然是不規則的。同時非線性景觀的形體是設計研究過程的結果,是分析發展的生成物。與此同時,非線性也比較符合景觀的性能,具有更好的可塑性與適應性。能與環境成為整體,具備與復雜環境的多重適應性。本文對基于非線性思維觀的景觀設計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非線性思維觀;景觀設計策略
1 前言
非線性現象是自然界的基本現象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后,以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突變論、混沌學、分形理論、超循環理論、孤子理論等為代表的非線性科學取得了重大成就,動搖了幾百年來長期統治物理學、幾何學和數學中的確定論。非線性科學的興起及蓬勃發展,不僅使人類對世界的本質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而且也極大地改變了當代科學的思維模式。
2 非線性思維的界定
我們在承認事物存在非線性關系的基礎上,借助非線性理論來認識、研究問題的思維模式,即非線性思維。非線性思維是相互連接的,非平而、立體化、無中心、無邊緣的網狀結構,非線性思維方式有助于深入思考,探究到事物的本質。世界的本質是非線性的,而線性思維是一種直線的、單向的、單維的、缺乏變化的思維方式。線性思維在一定意義上屬于靜態思維。線性思維與非線性思維的區別在于非線性思維更多地是在人的潛意識里完成的。一般來說,科學性思維、藝術性思維等都包含了線性思維和非線性思維。人們在實踐經驗中,在不同方面應用了不同的思維方式。
3 非線性景觀發展歷程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非線性理論不再局限于動力學和熱力學的研究,它已經成為研究非線性現象的一門學科,是跨越了幾乎所有學科的橫斷學科,并且其研究越來越不斷廣泛,深入到社會學、醫學、生態學等等各個領域。人們不再局限于固有的線性思維,開始重新審視世界,將自然和人類社會聯系起來,更加理性地認識世界,形成復雜性、非線性的世界觀,將這樣的思維方式滲透到各個學科。隨著對非線性科學的不斷深入了解,人們開始著眼于城市中的土地利用,深入到自然環境的非線性研究中,通過“基質”和“斑塊”的交叉性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非線性科學逐漸成熟。在此背景下,以及在解構主義作品的啟發和現代數字化技術的推動下,一大批建筑師開始引領非線性建筑的設計,人們開始理性地審視自然形態建筑,涌現出一個個非線性形態的建筑作品。而面對當下一系列復雜性問題的出現,景觀設計師無法再用線性思維解決當下面對的各種問題,可以說非線性景觀在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并開始將非線性科學中的“混沌理論”、“分形理論”和“自組織演化理論”運用于風景園林學科的研究中。早在20世紀初期,菲格拉斯設計的巴塞羅那植物園,運用分形理論完美地將地形與景觀結合,可以說是最早的典型非線性特征的景觀。解構主義誕生初期,人們似乎不太說得清某個建筑或者景觀是解構主義的作品或者是非線性作品,解構主義作品是基于藝術活動及主觀意識產生的,而非線性景觀是基于理性和科學生成的景觀。在非線性科學思維的指引下,復雜性環境領域所誕生的景觀與建筑也必定具有非線性特征。非線性景觀是當代設計師在非線性自然觀下探索出來的結果。
4 景觀系統的非線性構建策略
想要利用整體的觀點來看待如今的景觀系統,就需要相應的應用整體的方法論。在非線性思維構建下,可以將景觀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想要對于景觀有一個整體性的認知,就要利用系統方法來進行鉆研,探討它的性質與結構。在非線性系統的整體認知理念中提到,只有通過整體的層面才能對于系統的功能性質和運動規律有一個明確的認知與分析,通過系統整體的視角才能了解其的各個組成的要素,這也是景觀整體中要素聯系理論的一個概述。景觀系統不是獨立的,它還需要和自然系統、城市系統等等進行完美的融合,不能忽略其單一屬性。
同時景觀設計不只是單純的追求極限美,實際的應用才是其最大的附有價值。在如今的設計中,優秀的景觀設計往往會考慮周邊因素及功能互動,不但體現在一些日常行為中,還體現了很多城市功能方面的作用,而在這其中,非線性思維理念就很好的貫徹了這一原則。通過利用非線性思維將共有空間、交通空間等進行融合,將景觀中的各個元素進行最大程度的擴大與利用,在動態中構建一個平衡穩定的秩序。
例如在修建產業設施周邊的綠地時,在景觀設計理念中就可以針對混沌性與模糊性等分形美學為原則,將周邊地形等因素采取多重分層考慮分析,通過空間的穿插滲透,從而營造出空間與視點相融合的非線性思維景觀,并且在室內外關系的穿插的過程中,打造出一種既有景觀效果又可以方便人員休憩的空間關系。
在營造的過程中,設計者可以考慮結合地形功能,將公共設施與周邊環境相結合,讓其功能多元化,共同打造出一個完整的體系。例如將傳統的休閑坐凳等設計為景觀雕塑小品,搭配上周圍的環境元素,從而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人文景觀,將排水系統和水系、水景相結合,讓原本浪費的資源轉變為水景、灌溉等,從而更有效的利用資源,也使景觀設計更符合環保的主題。
針對景觀設計中的排水系統,是目前生態地球主題下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在非線性思維觀中,需要將平面與空間因素相結合,如對于項目中的排水溝可以選擇在綠化隔離帶周圍或者在綠化邊緣,這樣在修建初步的滲水系統中就可以有效的將排放的水引入進綠化帶,對于植物進行有效的灌溉,既可以起到排水的效果,還能為植物帶來滋養,可謂一舉兩得,同時還能提高排水的效率。這樣看可以為生物提供一個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還能增加整個園區景觀的穩定性,是一個非線性思維的整體理念的表述。由于水的可塑性非常的強,直來直往的線性渠道構造并不能為其帶來太多的限制和優勢,相反,因地制宜的構造將會帶來更多的便利,為整體的排水與美觀的設計共同的服務。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在雨季,則要盡量增加外部的洪水疏導工作,不能僅僅依賴通過綠化帶的排水來解決,否則會引起綠化帶的過度灌溉而使得植物受災死亡。因此無論是景觀小品還是排水系統,在如今的世界中,都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去處理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用非線性思維觀制定更好的景觀設計策略。
5 結語
綜上所述,正由于景觀系統是由無數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構成的復雜的層級系統,因此必須用整體性思維,將其置于廣大的系統范圍內。同時,傳統思維將景觀視為客體,即一種“對象”。事實上,景觀系統并不是孤立的實體,而恰恰是由實體與其周圍的環境要素所組成的一種組織模式,在很多情況下必須以一種關系思維來進行分析和考察。此外,由于景觀系統是一個不斷演化的動態過程,因此必須堅持一種過程思維。換言之,景觀系統并不是由物質實體構成,而是由性質和關系組成的有機體構成的;有機體具有內在的聯系和結構,具有生命與活動能力,并處于不斷的演化和創造中,這種演化和創造就表現為過程。
參考文獻:
[1] 匡緯.基于非線性思維觀的景觀設計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2] 焦睿紅.非線性科學視角下的景觀生成設計探析[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5.
[3] 黃凱.“非線性景觀”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