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雷
摘 要:從最近廣泛報道的關于現代建筑能否地域性的爭論問題作為出發點,介紹了我國建筑地域化發生的原因、發展的過程;分析了現代建筑地域性面臨的巨大困難;提出了對于我國現代建筑地域性問題的思考,進而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如果現代建筑不能地域性的發展,原因為何?如果能,路又在何方?
關鍵詞:現代建筑;地域化建筑
1 引言
隨著CCTV大樓,國家大劇院等一大批現代建筑的出現,大家在贊嘆它們壯觀的視覺沖擊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片質疑的聲音,認為這些現代建筑破壞了故都北京的文脈與風貌,建筑過于國際化,沒有任何的地域性的文化內涵。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新技術和材料的出現,大家似乎又沒有什么具體可行的解決辦法。到底該怎樣處理好時代發展與地域保留的關系?兩者誰更重要?能否找到結合點?
2 現代建筑在我國的地域化歷程
現代建筑在我國的地域化歷程,總的看來,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現代建筑形式的直接移植階段,這一階段就是西方文化強行進入中國的階段,可以追溯到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的那段時期,這一階段的建筑幾乎完全是西方的風格,沒有任何中國的文化以及建筑的元素。
第二個階段是西方建筑師作為主導的中西結合的建筑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文化逐漸得到世界的關注和認可,因此出現了許多中西結合的建筑,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豈是短時期能到被完全掌握的,因此能夠完美中西結合的建筑實在是鳳毛麟角,大都是貌合神離,形同神異。
3 現代建筑地域化面臨的困難
首先,建筑具有時代性。特定的時代產生特定的建筑,我始終覺得建筑就是時代的縮影,更進一步說,我覺得建筑與科技的發展的聯系是最緊密的,從歷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從石器時代到木結構再到混凝土等高新技術和結構使建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使得人們的審美觀有了巨大的轉變,例如教堂,難道教堂就一定是哥特式或者其他早期的形式嗎?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和水之教堂同樣可以滿足教堂的需求,而這種具有時代性的教堂又是被人們認可的,也是老師讓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的,那么我不禁要問:一味的按照傳統地域性建筑形式的手法不加思索的進行建筑設計真的行得通嗎?
其次,難以找到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的結合點。傳統的建筑體系中木構架較多,建筑單體也不大,而且橫向發展較為明顯;而現代建筑則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玻璃幕墻、鋁合金等高新材料,而且豎向發展趨勢明顯,也就是說現代建筑的結構和材料與傳統體系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如果一味采用傳統的手法去創作,很難找到兩者的結合點。
4 對我國現代建筑地域化的思考
我們可以隱性的繼承傳統建筑的文化或內涵。這種繼承不是簡單形式的再現,而是先分析這種地域性特點形成的內在原因,進而繼承這種地域性。舉例說明:吊腳民居,它的形成究竟是因為什么呢?它是為了解決通風、防潮,在原有建筑技術手段的制約下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傳統建筑形式。那么我們怎樣來繼承它的地域性呢?只要我們不大量的應用現代的高新技術,比如空調,電暖,昂貴建筑新材料,而是利用依附自然,采用傳統設計的優秀方法去解決潮濕,通風的問題,并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即使我們沒有那種吊腳的形式,我們依然繼承了地域性的傳統內涵,這確實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方向。
(2)把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建筑歸根結底是為人服務的,那么以人為本就是最重要的一環,從大一開始老師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簡單卻又常常被初學者忽略。在建筑設計中,要善于發現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心理因素,社會背景,讓建筑盡可能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這樣的建筑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建筑,不是形式的外殼,不是空虛的花瓶,如果問地域化建筑的道路,我覺得這就是一條正確并且會越走越寬闊的道路。
(3)保護和繼承鄉村地域文化很內涵。城市化的進程之大不必過多陳述,城市人口的擴張,城市規模也在一天天增大,因而城市的特征必然是一個高密度的工作生活的場所,因此在大城市中不切實際的進行地域性的建筑復原或大量的保護是不切實際的,也是行不通的,這也就解釋了城市為什么越來越雷同。農村則大不相同,農村的建筑密度相對較低,保留下來的傳統民居,傳統建筑還比較多,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標準,內心的感受也與城市大不相同,更容易進行地域性的保留,重建或者恢復。但是,現在農村也在不斷的改革,真心希望不要讓城市千篇一律的進程模式應用到新農村的建設中去,不然我們的傳統地域特色將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不見。
5 結論
我的論文就是以一個問題開始的,到這里也許該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作為收尾,但是似乎又沒有必要給出一個過于明確的答案,或許也給不出來,因為我似乎有很多要說,但又沒有思考的很成熟,思來想去我用一句話來初步回答這個問題:現代建筑地域化只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這種新的思路與方法包括前面的分析和探索,當然也必然是不全面的,還需要我們繼續探索,思考,一起想出更多好的策略去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應該理性的面對地域建筑面臨的巨大困難,正確的認識地域性建筑正在逐漸淡出的事實,對于地域建筑,要有所理解,有所為有所不為,摒棄形式主義的想法,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和角度去對待地域化建筑,也許這樣,地域化建筑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優秀的現代地域化建筑的也會不斷的呈現在我們面前。
參考文獻:
[1] 彭建國,湯放華.現代建筑地域化的發展思路與方法[J].華中建筑,2010(11):5~7.
[2] 彭建國,湯放華.論建筑的時代性與地域性[J].華中建筑,2010(5):164~168.
[3] 周似齊,趙曉峰,姜東成.地域化建筑創作概述及研究方法[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00(12):76~79.
[4] 向欣然.現代建筑有地域特色嗎[J].建筑學報,2003(1):66~67.
[5] 閻波.中國建筑師與地域建筑創作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2011(4).
[6] 王峰.地域性建筑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