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悅 王中鋒
摘 要:快速城鎮特色化進程中,城鎮規劃面臨“千城一面”的尷尬局面,如何維護和培育地方特色,從而喚起居民對一個地方的集體記憶?文章以城市意象理論為基礎,通過道路、區域、邊界、節點和標志物等五大元素分析城鎮空間的公共意象,從中探索出居民心目中的理想城鎮,為小城鎮的規劃設計提供參考依據,并延續城鎮的地域特色。
關鍵詞:特色城鎮;公共意象構建
1 城鎮公共意象
公共意象,是一個區域內人們通過觀察、感知、記憶周圍環境,從而形成對周圍環境直接或者間接的記憶空間總和。而一個城鎮的公共意象是城鎮居民對于城鎮的記憶總和,體現當地居民對于城鎮環境直接或間接的經驗認識,是居民頭腦中的“主觀環境”,也是一個城鎮的地域特色所在。
2 研究背景
伴隨著快速城市化,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但基于城市的環境容量,水滿則溢,小城鎮將成為吸收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場所,因此快速城市化階段也意味著小城鎮的快速發展。
自費孝通提出“小城鎮,大問題”以來,我國開始逐漸關注小城鎮的發展,并逐步確立了小城鎮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戰略地位。而在小城鎮的傳統建設過程中,大多偏重經濟指標,或落入“標準件”生產式的規劃,導致城鎮特色的缺失,使人與城鎮產生情感上的疏離。因此,如何保持并延續小城鎮的地域特色,不被盲目抄襲、跟風的行為所淹沒,謹防出現小城鎮城市化、同一化等城市問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3 研究目的及意義
特色小城鎮公共意象的構建目的,在于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理想的精神家園,整理并確定小城鎮的特色化并成為城鎮居民的情感寄托點,形成城鎮居民的集體記憶。
在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下,通過對城鎮居民意象地圖的分析和研究來構建城鎮公共意象,維護和培育地方特色,喚起居民對一個地方的集體記憶,從中探索出居民心目中的理想城鎮,為城鎮規劃者和管理者提供更加充分的參考依據,避免規劃人員和政府管理部門的片面性,從而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鎮公共意象,避免我國目前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公共意象“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機。所幸的是,小城鎮相比大城市,更容易形成較強的城市意象,也更易于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鎮環境和風貌。因此,對于小城鎮的城市設計的研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4 研究過程
4.1 對象區域
以嘉興市小城鎮為研究區域。通過實地走訪嘉興市轄區的新塍鎮、油車港鎮、大橋鎮等,以新塍鎮為主要對象來論述分析。
新塍鎮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嘉興市郊的西北部,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境內河港縱橫,水系交錯,自然條件優越。鎮區坐擁蓬萊路仿古一條街、小蓬萊公園、千年古剎能仁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嘉興地方黨史陳列館等景觀節點,是嘉興市特色小城鎮規劃之一。
4.2 研究方法
以嘉興市新塍鎮作為研究對象,以構成城鎮意象的五要素來設置相關問題,通過調查問卷、繪制意象認知地圖、實地訪談三種研究方式,收集數據并進行整理、分析,總結構成城鎮特色的影響要素。
4.2.1 問卷調查
城市意象的形成是居民與生活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在對城市意象研究的文獻資料中,并結合嘉興市特色文化形式,及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擬定了嘉興城市意象調查問卷。在發放問卷的同時,從不同年齡段人群中了解新塍鎮近年來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4.2.2 認知地圖
認知地圖,即多種環境記憶信息的綜合再現,是不同環境和經歷下的人們在基于自己的意識中形成城鎮的局部印象,也是研究城市意象最基本的方式,作為本次調查的主要依據。本次研究要求受訪者依據自己的記憶,畫出印象中的城鎮空間,描述最熟悉地點及周圍環境道路。所繪簡圖省略很多細節,但效果直觀。
4.2.3 訪談描繪
通過與當地居民的訪談描述,能快速的了解城市意象帶給人們的直觀感受,能發現城鎮發展中實際存在的矛盾及問題,對本次城鎮城市意象的研究分析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4.3 區域城鎮公共意象現存問題
4.3.1 問卷調查分析
在本次新塍鎮調研中,提到新塍鎮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的問題中,小蓬萊公園、能仁寺是本次調研中出現最多的地方,且當地居民普遍認為旅游及文化底蘊環境為該城鎮的特色。而在問卷中對城鎮不滿的地方中,過快發展而導致的河流、道路污染是居民問卷狀況的普遍反映。而對于新塍鎮的特色小鎮的吸引方面,人們認為文化歷史遺產及江南水鄉古鎮的生活環境更吸引他們。對于外來人員而言,對新塍古鎮的特色印象也是基于其文化古鎮的背景。
4.3.2 實地調研、訪談分析
實地訪談以“你認為現在新塍城鎮規劃建設存在哪些問題?”為主,要求居民從使用者的角度對新塍鎮當前的規劃和建設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新城鎮部分區域為適應旅游型古鎮規劃,沿路、沿河建筑呈現江南特色風格,而蓬萊路上部分建筑外形過于現代,與古鎮整體風貌不符。而且,沿河、沿街建筑風格也并未統一,形式較為雜亂。這一系列問題,是城鎮特色化發展中與城鎮總體定位相矛盾的地方。
4.3.3 認知地圖調查結果分析
對收集到的意象草圖進行分析,發現草圖總體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和規律性。居民的認知地圖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第一種類型是以小范圍的草圖描繪訪問地點開始的周邊道路情況及意象元素;第二種類型是描繪出城鎮中比較熟悉和印象深刻的地點。從這些認知地圖中發現,大多居民對周邊道路環境及會產生生活互動的場景比較熟悉,對城鎮的標志性建筑的主要道路的認知比較清晰,但對其他區域和情況了解不深,描述模糊。
結合問卷調查、實地調研訪談及認知地圖三種調研方法,對于新塍鎮規劃過程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如下綜述。
5 研究內容分析
新塍鎮作為嘉興市特色小城鎮規劃之一,規劃期間從交通建設、電力能源、環保建設及基礎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著手,但忽略了城鎮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參與,居民的理想城鎮并未作為規劃參考之一。
5.1 區域
區域是人能夠想象進入的相對大的城鎮范圍。新塍最能體現個性的區域即為城鎮中心區及風景名勝古跡區。城鎮中心區是城鎮意象中最為清晰的,建筑密集的地方,高低交錯的輪廓線、狹窄臟亂的街道、不同的建筑樣式,一方面體現出了生活的氣息,另一方面也顯得有些混亂與不和諧,缺乏整體性。居民意象度最高的是以能仁寺、小蓬萊、嘉興地方黨史陳列館、老電影院等為主的風景區,該區域的形態比較貼近“古鎮”定位,大部分受訪者均比較認可,符合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向往,以及記憶中古鎮味道的向往。
5.2 邊界
邊界,一種線性要素,通常表現為不同層次空間的界限,是空間形態轉折的界限。在本次公共意象圖中,可辨識的邊界要素并不多,處于模棱兩可之中。新塍除了新塍塘水系及主次干道形成明顯的地域性邊界,就空間形態來講,并沒有較為明顯的空間形態轉折界限。
5.3 道路
道路,即人們移動的通道,城市意象組織的主導元素。老城區的蓬萊路多次出現,道路意象較為清晰,沿途節點較為明顯。城鎮規劃中,將老城區的蓬萊路定位為“仿古一條街”,從原則上說與新塍的“古鎮規劃”呼應。但實地調研可知,蓬萊路上部分建筑外形過于現代,與古鎮整體風貌不符。可效仿上海楓涇等古鎮,將新建仿古建筑群與沿河街區融為一體,再適當引入當地特色美食及手工藝品等業態,形成較為明顯的特色街區。
同時,道路的尺度偏大導致老街缺少親近感,新塍定位是旅游特色古鎮,在考慮到外來游客私家車及工商車輛通行的情況下,道路尺度宜適當減小,在滿足車輛的通行需求,又盡可能拉近建筑與建筑、建筑與人之間的距離,而非盲目套用城市大馬路,與兩側建筑物的體量、高度不相稱,出現街道空間的不和諧,容易讓人感到空曠與冷漠。
5.4 節點
節點,是具有不同功能意義的空間集中焦點,給進入的觀察者心理上留下復雜完整的形態。新塍鎮的千年銀杏據查浙江省年紀最大的銀杏樹,雖逾千年,依然生機勃勃,跨越了時間長河,也見證了新塍的歷史。這棵千年銀杏令周邊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每逢夏日,新塍的居民老友也習慣約上好友,在樹下喝茶談笑納涼。由此可見,千年銀杏對于新塍來說,不僅有地域上的特殊性,更有著情感上的羈絆。
5.5 標志物
標志物,具有統領性和識別性,是觀察城市空間的外部參考點。絕大多數居民把能仁寺、小蓬萊作為新塍標志物的第一闡述,也有少數人提及嘉興地方黨史陳列館、老電影院等不同屬性的場所。千年古剎能仁寺,位于鎮東南,幾經興衰,四周環水,殿宇恢弘。而小蓬萊,原為能仁寺附屬禪房之一,與寺院僅一水之隔,有小橋相通,環境幽靜,后辟為公園,建筑與天然景色匯為一體,極具江南風光。由此可知,新塍中景觀性建筑識別性及記憶性最高。
5.6 分析總結
作為規劃中的小尺度旅游城鎮,線性街道和點狀公共空間是中心區最常見的兩大類空間主導元素。因而,整合中心區的關鍵在于把握小城鎮兩大空間意象的主導元素,利用空間處理方式使之形成連貫的特色。
線性街道可依舊以蓬萊路為中心,著重整理統一仿古路上的建筑風貌,做到外部形式上的統一,且避免新老建筑的極端化。并結合居民情感節點分點設置公共空間。尺度的選擇應既滿足來去車輛的通行需求,也嘗試拉近建筑與人的距離,使其產生關系。
千年銀杏作為新塍的情感節點,可從銀杏這一點出發,輔以“古”文化,構建不同于其他的古鎮形象。具體來講,可在城鎮區域道路入口處設置意象載體,如雕塑和牌坊等。鑒于目前鎮區入口處有較多的工廠,通過設置意象載體,既能有效統籌新塍的公共意象走向,也能讓游客第一時間對城鎮有比較直觀的感受。
新塍鎮作為一個文化古鎮,在城鎮的更新過程中,對于一些重要節點宜通過設置標志性建筑來強化方向性和易識別性,使標志性建筑更有引導性,加強標志的可見性和易識別性。同時,道路的維護更新、水體環境的改善,也同樣影響著城鎮特色化的進程。
6 結語
發展小城鎮,提高城鎮化水平,同時維護和培育地方特色,構建城鎮地域特色性公共意象,已逐漸成為目前小城鎮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小城鎮規劃建設,絕不是企圖找到統一的規劃模式,而是要擺脫“標準件”生產式的規劃。而且,城鎮規劃并不僅僅盯住經濟效應,要想增強鎮域內部的凝聚能力,更應將人群情感考慮在內,尊重城鎮居民的公共意象,突出地方特色,創造居民心目中的理想城鎮。
參考文獻:
[1] 何慧.現代城鎮道路設計中的文化體現[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
[2] 宋眉.新型城鎮化和特色小鎮建設中的傳統文化資源[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7.
[3] 高連海,姚令華,張超.以信陽為例談小城鎮意象研究[J].建筑設計與規劃,2016.
[4] 范文藝.旅游小城鎮中心區空間意象與空間整合——以陽朔鎮為例[J].旅游學刊,2010.
[5] 池葆春.歷史遺構在小城鎮特色營造中的作用分析[J].價值工程,2013.
[6] 林軼.論城鎮化建設中廣西民族城鎮城市意象的塑造[J].興桂方略,2011.
[7] 王士蘭,游宏滔.小城鎮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項目基金:
嘉興學院重點SRT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