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超
摘 要:交通運輸是人們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交通觀念和需求也隨著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隨之而來的就是城市交通問題的復雜化程度加深。交通作為城市化進程的基礎建設在搭建初始就存在問題,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城市交通問題的產生,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之間都是存在較大關聯性,因此,在未來的交通發展過程中應該關注城市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城市交通規劃必要性,然后對如何優化城市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的協調關系進行了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交通;協調關系
1 城市交通規劃必要性
1.1 引導土地開發使用
交通體系與城市土地使用開發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城市交通規劃的目標,就是探索與掌握城市交通發展和土地使用之間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土地的全面開發使用可以充分滿足交通的需求。交通需求的多少不僅依靠城市土地使用的布局結構以及土地研發的強度,并且還受制于城市交通供給體系運輸。而城市土地開發與交通供給需依靠社會經濟發展,所以,運用交通體系引導城市土地研發,有益于城市更快更好地發展。
1.2 確保城市中心發展
伴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交通逐步從地面走向了天空與地下,城市軌道交通的引進提升了城市中心先進性,給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提供了多種方法,與此同時,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市中心的交通壓力。例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城市在交通規劃這一方面是非常成功的,特別是德國的一部分中型城市已經開始使用輕軌交通,在和步行街區相融合以及維持城市人文景觀等層面有較多可以學習的經驗。
2 城市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關聯性
首先,對于我國城市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而言,受種種因素影響,兩者很難實現共同規劃。一般而言,都是先完成土地利用規劃,在此基礎之上,再具體實施城市交通的規劃。在具體政策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兩者之間需要相互作用才能促進城市實現更好的協調發展,但這種“先來后到”的規劃方式反饋周期過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兩者的相互作用,從而對城市發展的目標順利實現造成了嚴重影響。其次,我國土地市場發展日趨成熟,相關的土地制度正普遍面臨改革問題。對于我國當下很多城市來說,土地開發工作正逐漸全面開展起來,不斷有新的土地正面臨著開發,原有的城市交通規劃已經難以適應新的土地開發規劃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城市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關聯性,實現兩者同步規劃,從而才能有效提升城市土地置換速度,確保城市未來發展順利平穩的進行。
基于此,在實際進行土地利用規劃過程中,可以從城市交通規劃入手,利用交通模型的預測,得到更為公正合理的交通系統評價,并根據該交通系統評價的結果,反作用于土地利用規劃,通過對土地利用規劃進行合理調整,促使土地利用規劃更加合理,促進兩者之間實現更為協調的發展。而對于城市交通規劃來說,在交通方案編制實施階段,應結合土地規劃實施同步的測試,使得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交通規劃充分實現同步規劃,并從傳統的規劃模式作為切入點,立足于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充分考慮城市空間形態,注重在實際規劃過程中的引導與控制,從而有效實現交通系統的日臻完善的同時,土地規劃利用合理性也能得到迅速提升。
3 優化城市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協調關系分析策略
3.1 城市及其交通規劃的決定性關系
3.1.1 城市用地布局決定交通結構
從整體布局角度來看,可將城市劃分為單中心城市模式、多中心城市模式以及帶形城市模式。單中心城市模式是指,用于中小城市的建設。具體來說,由于此類城市的市中心存在非常多的零售業、工業以及企業,因此,導致人口與就業崗位呈集中狀態,這就使市中心對交通運輸的需求量巨大。為此,城市交通規劃應提高中心區的運量以及交通方式的合理性。如,在中心區的邊緣設置環路,以形成輸配環的交通運輸系統。
多中心城市模式基于城市差異可劃分為:副中心形式中心、中心、組團形式中心以及衛星城鎮等。由于城市人口與就業崗位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城市人口與就業崗位分布較為均勻,即集中點明確。因此,中心與副中心的交通要實現聯系便捷性,即建立起一個點對點的快速交通。如此,城市的市中心與副中心發展,才能以大運量、高運速的狀態,構建出城市交通網絡結構。
而帶形城市模式是指,受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使城市只能依靠河流或是谷地方向進行延伸建設,進而形成了一個帶狀的布局。因此,能夠滿足交通規劃的大運量需求。最終,構建出一個以軌道公共交通為主的軸向城市交通結構。
3.1.2 用地布局影響城市交通發展
城市用地布局是指,針對城市大小與存在形態,確定用地規模、空間分布、性質、開發建設時間順序以及密度等,其直接決定了城市中人與物的空間分布合理性。而城市交通,則用來體現城市中人與物的空間流動,其是城市內部活動與聯系的載體。兩者是相互制約與聯系的關系。研究表明,城市與交通是相伴存在的,交通的便利使人們聚集產生城市,且又因城市的深化發展而壯大。到目前,城市用地布局已經與交通運輸設施形成了一個閉環的系統。從使用性質角度來看,城市道路可劃分為交通性與生活性。如在交通性道路兩側開發建設規模較大的交通項目,將使交通量得到大幅度提升,進而對道路的通行能力帶來極大影響。而道路兩側的用地布局密度過高或是建設規模強度過大,交通量就會大于道路的交通容量,進而造成交通擁堵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對整個城市的交通發展產生影響。此情況下,城市建設需通過擴寬與之相對應的道路,來緩解交通壓力。
3.2 交通規劃促進城市交通規劃
由于城市交通規劃的實際操作會影響城市未來的發展規模與空間結構。因此,其決定了城市應用土地的合理性、文化與商業場地與經濟建設水平。具體來說,是城市交通規劃促進了城市規劃的空間形態形成。為提高城市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城市住宅不能呈現出郊區化。因城市的高速發展離不開現代化交通系統對市中心人口與就業的轉移,因此,交通系統的建設應將城市組織與空間布置的合理性作為規劃控制重點,以使土地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進而實現提高土地布局合理性的目標。當城市交通系統建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不僅能夠調整地區所處的產業結構,還能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質量,促進地區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交通規劃還能促進城市歷程的發展,即現代化的交通方式使人們出行的速度、方便、舒適等需求得到滿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座城市的未來規劃與現代的交通運輸業是一個整體。城市的規劃是城市交通未來規劃的前提條件,而城市的交通規劃反過來又促進了城市的整體規劃,決定了城市未來的動脈、形態及布局。為此,城市交通的規劃設計應與城市規劃內容進行充分結合,以使交通模式的應用與設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交通規劃和城市規劃的協調關系為:相互呼應、相互制約。為此,城市交通規劃人員應結合城市建設環境類型進行協調設計,以滿足城市發展對交通運輸業提出的科學合理需求。由于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交通規劃要從整體角度,即根據城市規劃的空間形態確定相應的交通模式,進而促進地區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事實證明,只有與城市規劃的用地布局以及空間形態進行結合,才能使城市交通環境以高穩定與高合理狀態作用于實踐。故,相關建設人員應將上述研究結論更多地作用于實踐,以推動現代化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周麗艷.探析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的互動關系[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