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
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伴隨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應用,數據新聞這種新興的報道應運而生。數據新聞的出現對傳統新聞生產流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能夠更迅速更精準地發現、報道以及呈現新聞信息,但也應該看到數據新聞存在的倫理問題。本文從數據新聞發展狀況出發,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隱私泄露、人文情懷缺失等倫理問題。
關鍵詞:數據新聞;倫理問題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數據新聞
在新的數字技術和新媒體的沖擊下,媒介融合是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發展的必經之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誕生了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這種新興的報道方式。數據新聞,又叫數據驅動新聞。其生產流程是對數據進行抓取、挖掘、統計和分析,其呈現方式是可視化,是一種與傳統新聞報道截然不同的新聞獲取和呈現方式。目前我國做得比較好的數據新聞平臺有:財新數據可視化實驗室、DT財經、網易-數讀等。有學者稱,數據新聞是融合傳播在大數據時代的傳播新模式。(1)
關于“媒介融合”,國內外學者給出了多種解釋。我國蔡雯教授等人認為媒介融合的核心內容是媒介內容的融合、傳播渠道的融合以及媒介終端的融合。美國學者李奇·高登教授則認為“媒介融合”可以劃分為所有權融合、策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與新聞表達融合五種類型,這種表達被廣泛使用。(2)
二、數據新聞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美國Every Block新聞網站的創始人阿德里安·哈羅瓦提于2006年首先提出 數據新聞概念,他認為新聞記者應該改變傳統使用大量文字表述的方式而應展示結構化的數據。搜狐是我國比較早推出數據新聞的網站,并在2011年5月推出了《數字之道》數據新聞欄目。與歐美等國相比,我國的數據新聞起步稍晚,在數據新聞的業界實踐方面明顯存在不足。比如數據新聞形式單一,靜態的信息圖呈現形式仍然較為多數;其次,獲取數據的渠道受限,官方部門對數據的開放程度不高,影響數據新聞內容的生產,數據新聞的核心在于以“數據”來講故事,如果數據來源受限,無法將事實真相傳達給受眾,那么數據新聞則失去了其獨特的存在意義。
三、數據新聞報道的倫理問題分析
(一)基于算法技術的精準投放泄露用戶隱私
我們在網絡上沒有選項可以屏蔽自己的信息被“抓取”,“被遺忘權”大多數還停留在理論層面。“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也被稱為“刪除的權利”(The Right to Erasure),是隱私權在互聯網時代延伸出來的一種新的權利類型。著名記者、隱私權專家帕卡德(Vance Packard)于1967年1月在《紐約時報》發表的文章《不能告訴計算機》中寫道:“當政府把我們每一個人的信息和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放置于某個中央級的數據銀行,我們便會受控于坐在電腦機器前面的那個人和他的按鈕。這令人不安,這是一種危險。”(3)
舉一個例子:當地時間2018年3月17日,英國觀察者報(英國衛報的周日版)和美國紐約時報聯合曝光了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泄露了Facebook上超過5000萬用戶的信息數據,并將數據用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通過用戶畫像將廣告推送給目標受眾,從而影響大選結果,此事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軒然大波。(4)通過數據分析,進行個性化服務精準投放影響我們的行為。
我們在擁抱互聯網享受其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把自己的電子足跡留在互聯網上。比如我們上淘寶買東西的“聯網”行為被標記、被電子化,我們的足跡也一覽無遺,隱私泄露時時在發生。
(二)數字技術環境下人文情懷缺位
新聞的服務對象是人,故而新聞倫理的內容理所當然需要包括人文情懷。通過分析數據新聞的制作過程,我們可以得知,不管是對數據的獲取、分析還是最后的呈現都突出數據來源真實性、分析統計過程科學性等元素的重要性。這也就是數據新聞和傳統新聞產生沖突無法耦合之處。而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人文情懷恰恰是新聞倫理最重要的一點。
例如,新浪圖解天下第136期《數讀中國官員自殺》這一數據新聞作品,更多的是談論官員自殺的方式與原因,缺乏有溫度的人文關懷。對于“自殺”、“死亡”類的議題報要把握好“度”,且對受眾進行正面的引導,以免誤導受眾,釀成自殺效應,致使人文情懷缺位。(5)
四、結論
無可否認的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基于數字技術的思維正越來越成為數據新聞整個行業、數據新聞制作機構、個人乃至受眾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然而,不管媒介融合背景下數字技術如何發展,計算思維對數據新聞相關的各種團體以及個人會產生何種影響,新聞本質上都是以人為服務對象的信息,數據新聞應該遵循一定的新聞倫理。有人說數據新聞是一陣風,持這種說法者不無根據,但是作為一種新興的報道方式,數據新聞給新聞行業注入了新鮮活力。本文在此揭露數據新聞存在的倫理問題不是對數據新聞的否定,學界、業界提出質疑與尋找存在問題,是為了數據新聞能夠往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
注釋:
石磊,曾一.融合傳播視角下的數據新聞[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43-147.
黃瑛.媒介融合背景下數據新聞的發展、變革與挑戰[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5,17(03):46-49.
吳飛.名詞定義試擬: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07):13-16.
數據泄露無小事——Facebook事件分析及啟示.http://netsecurity.51cto.com/art/201803/ 568869.htm.
尹鳳意.我國數據新聞實踐中的新聞倫理問題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7(13):16.
參考文獻:
[1]朱鴻軍.警惕數據新聞中的新聞倫理問題[J].傳媒,2017(03):34-36.
[2]黃瑛.媒介融合背景下數據新聞的發展、變革與挑戰[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5,17(03):46-49.
[3]吳洪霞.數據新聞報道中的倫理問題[J].中國廣播,2015(08):47-49.
[4]尹鳳意.我國數據新聞實踐中的新聞倫理問題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7(13):16.
[5]王璐揚.對當前數據新聞“熱”的冷思考[J].青年記者,2017(08):13-14.
[6]陸新蕾.數據新聞熱中的冷思考[J].當代傳播,2016(05):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