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涵
摘要:本文通過媒介文化深入揭露了傳播的本質,并且以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研究,從傳播現象到傳播實質,分析赫胥黎的驚人預言,分析“泛傳播”和“窄播”,以及大數據時代下,人們無法思考,深受媒介充斥頭腦等一系列現象。旨在通過《娛樂至死》這本書讓更多人注意到并意識到這一嚴重問題所帶來的惡劣后果。文末引用周國平先生的看法,借周先生之口表達了大多數讀者心聲以及感悟,希望國人看過這篇論文會有所觸動。
關鍵詞:媒介文化;娛樂致死;感悟
乍看書名,筆者不禁覺得尼爾·波茲曼一個誑語者。看看封面,無頭的一家四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為什么是無頭呢?筆者帶著這兩個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翻開了這本《娛樂至死》。通讀一遍后,書中的思想幾乎看不懂。但隨著專業課的深入學習,了解了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冷媒介、熱媒介”這三個著名的傳播理論后,再次翻開這本書,問題就變得迎刃而解了。
一、揭開媒介華麗的外衣,看清傳播本質
第一部分前兩章完全符合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的觀點,或者說前兩章是對這一觀點的延伸。第一章媒介即隱喻是把媒介類同于英語中的一種修辭格式——隱喻。文中列舉了很多例子:“鐘表不懈的嘀嗒聲代表的是上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的日漸削弱”;“眼睛代替了耳朵而成為語言加工的器官”等等。這些例子不僅進一步闡述了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的觀點,而且尼爾波茲曼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內容。這一觀點大大豐富了“媒介即訊息”的內容,并且更適用于當下的媒介發展環境及走勢。當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或分庭抗禮或趨于融合,報業集團的負增長、電視臺廣告投放量大大減少、微信公眾平臺、小程序殺得火熱……,這些現象看似預示著傳統媒體的消亡,新媒體的圖強,但是別忘了尼爾波茲曼“媒介即隱喻”這句話,何為隱喻?把甲隱喻成乙,目的是揭示甲的實質。當下媒介環境的表象都是披著華麗的外衣,其背后的傳播實質需要我們用“娛樂至死”里的觀點一一揭開。那傳播的本質到底是什么?依我個人觀點來看,傳播的本質在于對受眾的影響而非傳播的過程。書中的第二章正是此意。“媒介即認識論”與“媒介即隱喻”的不同在于它更強調對受眾的影響。一個人的認識會影響他的世界觀,世界觀變了,認識會發生更為巨大的轉變。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媒介以它獨有的方式改變著受眾的認識,也就改變了受眾的世界觀,最后改變了認識論。
二、我們終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了另一種不同與喬治奧威爾的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娛樂至死》這本書證實并預言了我們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這種“泛娛樂化”的現象帶給我們的是短暫的歡樂卻是永久的疼痛。
孟子就曾憂慮過這種現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為何“死于安樂?”為何“我們會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呢?”粗淺的理解是:我們過于熱愛娛樂,出現了樂不思蜀的現象,然后形成了惡性循環,越娛樂越不想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如此循環往復,歌舞升平、夜夜笙歌的日復一日,最終真的會像漢成帝劉驁一樣死在趙合德的溫柔鄉中。用傳播學的理論來分析就是:在媒介催拉枯朽的作用下,讓我們本身就不夠堅強的意志再一次分崩離析;本身就不夠充足的業余時間再一次七零八落。
報刊時代,我們以報紙、書籍、期刊等方式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廣播電視時代,我們以熱播的廣播劇、電視劇等津津樂道;互聯網+時代,形式則更為五花八門: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繚亂的綜藝;各種選秀層出不窮;心靈雞湯、內涵段子、評論水軍比比皆是。這看似大數據時代的一種信息爆炸,實則是一種文化上的“泛傳播”或者說是一種“窄播”。我認為“窄播”是在大數據時代下,新型的媒介利用大數據分析為客戶量身訂制了一份專屬媒體空間,它根據用戶平時的生活習慣粗略地分析了用戶的喜好,然后為之源源不斷地提供與之相配的信息。認為用戶不喜歡的東西即為廢物,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窄播”現象。
三、無法經過大腦思考,填鴨式媒介充斥
在“窄播”現象泛濫的當下社會中,我們面對龐雜、眾說紛紜的社會信息,有時無法明辨信息的真偽,時常恐懼、迷茫、顫栗。我們都知道,人腦是越用越靈活的,在當下這種近乎填鴨式的媒介境況下,無法用大腦進行甄別與思考,是我覺得最可悲的事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消息更新換代的速度過于迅速,有點讓人理不清頭緒;但一方面,人們不善于、不樂于、甚至不想動腦思考的劣根性太過明顯。無法思考、不會思考,我覺得才是當下最令人擔憂的痼疾。也是《娛樂至死》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沖擊。
“它是聲討電視文化的檄文:難道我們要把自己娛樂至死嗎?這一聲喝問絕非危言聳聽,我深信它是我們必須認真聽取的警告。”這是周國平對《娛樂至死》的感悟。筆者十分贊成周國平的看法,并且十分敬佩尼爾·波茲曼的遠見著識。33年前的觀點至今廣為受用,而且對未來媒介的發展提出了預見性的看法,并對受眾的行為做出了深刻分析,引發受眾的深刻思考。這無疑是一種偉大的創舉。
總之,在“娛樂致死”的時代,保持本心,做好自己,不負韶華,是對這個時代最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娛樂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