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娟
【摘要】語文課須具有濃厚的“語文味”。“語文味”,簡而言之就是要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最基本的是不折不扣地在課堂上體現“三味”。文章從三個方面入手對讓課堂在讀、品、寫中充滿濃濃的語文味進行具體分析,包括:分層誦讀、對比品析和寫作訓練。
【關鍵詞】誦讀;語文味;品味;揣摩;感悟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礎學科。把自己的語文課上出語文的味道,是每一位熱衷語文教育工作的人窮其一生追求的理想境界。不管品味、朗誦或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感情的釋放以及升華,皆為其魅力釋放的方式,通過融合這些教學方式,讓語文課堂流溢新鮮的活水。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對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讀、品、寫中充滿濃濃語文味的具體措施。
一、分層誦讀——“語文味”的基礎
“讀”是學習語文的最好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之中,需要通過閱讀才能理解文章、感悟文章、感知其中豐富的情感。所以,需要反復的去讀,帶著感情的去讀,帶著思考的去讀,才能把語文味讀出來。讓學生通過聽(聽老師、錄音、視頻等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多種形式的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語言,在讀的過程中逐步感知和理解文章。從而形成正確的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例如我在教學梁衡的美文《夏》時,開始的一次,先要求學生用快速閱讀法瀏覽全文;然后,要求大家大聲地讀出來,讀的時候要做到三點:“讀準每個字音,讀通句子,讀懂上下文”;接著讓他們拿著筆去讀,一邊讀一邊把不懂的地方圈出來;最后,指名分段的去讀。當大家閱讀完畢以后,會帶著同學去找出文中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并指出其借鑒的價值。在其后品味環節中,再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書聲瑯瑯中自然體會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以及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
然后,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我還要求背誦部分精彩的段落語句以及部分精美的原文篇章。此外,還要求大家加大課外閱讀量,背誦當中精彩的篇章段落,從而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對比品析——“語文味”的釋放
于漪老師指出“語文課一定要注重咬文嚼字,教語文就要讓學生徹底掌握基礎知識和其中含義,要強化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以及基礎知識的積累,強化對語言的應用能力。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和文字語言進行交流,需要對文字語言的強化理解、分析、探索、識別來感悟文章作品中的內涵,感悟其中深邃的思想、品德、情操和見解。”因此,在語文課上一定要強調語言文字的重要性,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著這點展開,注重引導學生強化對語言文字的評析,在這一過程中引入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形象、韻味、情操和思想的感悟。
在語文教學中,書本上的語言文字就好比海灘上的小石子和貝殼,其色彩豐富而斑斕;或者好比絢麗的鉆石,閃耀著精湛的光芒;抑或像泡好的一杯茶,味道醇厚令人尋味。而如何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文字的豐富、精湛以及醇厚?答案就是——品,品味詞句。正是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賞析和品味,方可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文章、感悟深邃的思想、鑒賞其中的美,因此語文這門課才會做到人文性以及工具的統一。如《紙船》教學案例:生:“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中的“流”字能否換成“漂”字?生1(思考片刻):我認為“流”字好,“流”表明有明確的方向,而“漂”卻是漂泊不定,是沒有明確的方向的,文中作者的思念是有明確的方向的,是母親的身邊,而且,我還覺得“流”的速度要比“漂”的速度快,更能體現作者思念母親之切,希望紙船能快些到達母親身邊。生2(反駁):紙船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我覺得用“漂”字更能體現作者在海上漂泊多日的那種漂泊不定的感覺。(生爭執不下)師;詩歌是情感的產物,用哪個詞,不用那個詞,這與作者當時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冰心寫這首詩選用“流”而不用“漂”,大概也是與她當時的情感有關的吧,是更側重于表達自己的漂泊不定之感,還是側重于表達強烈的思母情緒。生(齊聲):當時是側重于表達強烈的思母情緒。又如在《孔乙己》一文中,魯迅先生先后兩次勾畫出孔乙己付錢的情景,前面寫的是“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里的“排”字是個很生動的細節描寫,值得好好體味。孔乙己的這個付錢動作,是他在無端受到別人的訕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計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時發出的。孔乙己面對短衣幫的取笑,自然是厭煩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現出不予理會、滿不在意的樣子,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個細節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鎮定、從容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后面寫的卻是“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改用一個“摸”字,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孔乙己這時候一方面已經年老體衰、酸氣全無;一方面又突出了孔乙己窮困潦倒、生計維艱。“排”“摸”一字之差,一針見血地指出小說主人公前后遭際命運之別,其概括力之強,令人嘆為觀止。
這兩個案例很好地運用了“對比品析”。“對比品析”是經常使用的分析手段,由于學生在比較不同的語序以及句式還有詞語中,能發掘出語言文字在應用過程中的其妙之處,感悟其中的語文味。
三、寫作訓練——“語文味”的深化
在寫作訓練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積累、內化、運用語言文字,通過語言文字的使用去抒發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感悟,彰顯語文修養以及語言文字的獨有魅力。在使用的過程中,其實是語言工具性和人文性再次統一,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可以從這么幾點入手:
(一)模仿寫法
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的經典范文,能為大家供應極好的寫作示范。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所以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本文章的思想內容前提下,進一步指導大家模仿其中的寫作技巧與方法。比如,當上完《背影》后,就可以指導他們把課文中采用的“截取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學生可仿照《背影》中這一寫法,寫寫自己的母親。《故鄉》中對少年閏土和楊二嫂的傳神描寫(細節描寫等手法的運用)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可指導學生認真揣摩相關語段,然后寫一段刻畫人物的片斷。
(二)展開想象
因為大部分的文學作品是凝練的、間斷的,會有許多的“留白”讓閱讀者去想象填補,那么這些留白的地方就是練筆之處。例如《七顆鉆石》中,當講完此課后則可以依照童話的特點進行練習:(1)課文開頭是一片荒蕪的旱災景象,試想:從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鮮的水流,人們、大地……將會怎樣?(2)課文第二段中寫到“小姑娘哪兒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著了。”小姑娘去了哪些地方找水?睡著后她做了怎樣的夢,醒來后水罐里竟裝滿了清亮鮮活的水。指導同學們釋放想象的翅膀,一方面強化大家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強化大家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抒發情感,那么“語文味”也就這么表現出來了。
綜上,釋放語文的魅力方式很多,比如閱讀、品味以及寫作訓練中的感情升華沖擊等等,通過融合這些學習手段,才能引導學生深入去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內涵,釋放出“語文味”,引導學生愛上語文,感悟其迷人的魅力,讓課堂上充盈著鮮活的動力。期待本文的研究能給作為初中語文的同仁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與參考。
參考文獻
[1]陸華山.語文味: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2]程少堂.建構一種新的教學法:語文味教學法[J].中學語文教學,2012(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