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鼎宇
摘要: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手機逐漸成為人們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現在手機正在以其獨特的方便優勢逐漸成為繼報刊、電視廣播和因特網以后的媒介新星,手機不僅僅可以作為人們之間相互溝通的工具,還可以迅速的傳播信息,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很重要的積極作用,以下文章通過在當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對于手機終端的新聞傳播學進行深入探究和探討。
關鍵詞:手機終端;媒介融合;新聞傳播學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主要是指各種媒介表現出一種多功能一體的情況。國內現在正在大力推動三網融合,隨著我國4G技術的逐漸成熟和5G技術的逐漸開始落地,現在越來越多的手機終端產品雨后春筍一般的開發出來。隨著手機終端產品越來越多,信息傳播的渠道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個性化的產品也愈發滿足人性化的特點,在此特點上,手機終端的優勢就因此凸顯。
一、手機傳播加強了用戶與媒介的互動
手機媒體能夠實現在有信號的情況下就能獲取到網絡上的信息,由于網絡的全球化,人們可以輕松獲取到不限制于本地的信息,還能夠實現實時接收信息和對信息進行實時回復,不但可以接收網絡上實時播放的新聞還能夠對過往新聞的回顧。突破了新聞對于用戶時間的限制。國內的手機用戶增長量是迅猛的,現在基本上能夠確保人手一部手機,手機逐漸從過去的電話溝通功能變為了人們掌握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之前,媒介傳播大都是通過電視等等,傳播的內容也相對比較匱乏,在手機迅猛發展的時代,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媒介平臺通過手機與用戶進行實時互動,實現雙向傳播。手機的實時信息以及其他信息使得手機對人們具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手機上的實時信息和共享使得手機成為了生活中無法缺失的一部分。
傳統的媒介傳播的傳播模式為傳播者傳遞給到用戶,現在的新興傳播媒介的傳播模式是傳播者傳遞給到用戶,用戶再傳遞給到下一個用戶,用戶也可以是傳播者,通過這樣的聚集人際關系傳播、大眾傳播的新媒介,用戶和傳播者的定位開始變得模糊,手機用戶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端,也是信息的傳播端和信息的發布端,手機通過向用戶不斷發送信息,手機用戶與信息進行一個實施互動,使得信息的熱度更高。同時手機還具備著信息實時發布的功能,人們可以將身邊的事情實時的傳播到網上去,用戶從之前的信息接收端變為信息傳播端,可以對傳播的內容進行一個很好地實時互動環節,通過讓用戶積極的參與到新聞媒介的傳播過程中,可以很好的提高信息的流動,增大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受眾。
二、手機媒介有望填平“知識溝”
在傳統的新聞媒介傳播過程中,各個工作崗位的人員和各個階層直接的用戶關注到的信息不一樣,一般來說,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高的用戶獲取到知識的方便程度遠大于普通工人,長期以往,會使得用戶之間的信息認知能力越來越大。只有通過新的技術,才能讓社會上的用戶平等的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識,降低因為階層的原因而導致獲取知識與信息的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各不相同,但是人們所持有的手機量基本相似。在這個背景下,手機媒介應運而生,在用戶基數龐大的基礎上得到了迅猛發展,我國移動電話的持有量基本上能夠保證人手一部,新增加的市場大都為農村市場。手機的低成本和便捷的操作為媒介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復制的優勢,手機的普及率越高,越能夠降低人們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識的成本和精力。
三、手機傳播加速公共輿論民主的構建
(一)手機傳播成為公共輿論民主的有利渠道
在目前大型社會活動中,手機短信和視頻成為了我們溝通的重要渠道,通過手機短信和視頻可以很方便的組織協調大型的社會活動,在社會輿論工作領域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可以成為用戶與主導部門之間溝通的方式,形成一個比較方便的溝通渠道,手機越來越成為了我國實現全民參與的一個通道。
(二)手機傳播在公共輿論民主的案例
通過2007年的廈門PX事件將用戶通過民主參與和社會資源協調把手機媒介帶入到了大家的視線中。2009年的石首事件是通過手機視頻來展現出公共事件。手機通過直接與用戶溝通,給用戶創造了一個自由表達的環境,媒介傳播的影響了得到了新一步的加強,通過這樣的直接溝通,可以避免出現用戶無法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的情況,收集的數據更加真實和切合實際的情況。手機視頻的病毒式的傳播可以使得用戶對手機產生一定的依賴性,用戶可以積極的分享周圍的事件,表達用戶自身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視頻的方式來構建用戶的在網絡上的言論自由空間。
四、結語
隨著國內4G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手機市場越來越成熟,手機媒介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各大媒體紛紛通過手機渠道連接用戶,隨著我國物聯網和5G技術的深入發展,手機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媒介渠道,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并為媒體帶來新的信息傳播方式。
參考文獻:
[1]馬曉晴.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機終端的新聞傳播學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3):285.
[2]甘漢瑩.自助旅游者的移動終端使用行為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6.
[3]郭琪.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機終端的新聞傳播學意義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5,1(12):2-3.
[4]徐海玲.手機短信的新聞傳播學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