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齡
摘要:我國的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人們進入到了微時代。在微時代中,微博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人將微博應用在新聞傳播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媒體的格局。本文將具體探討微博在新聞傳播中的弊端和對策,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微博;新聞傳播;弊端;對策
微博具有極強的信息傳遞優勢: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接收者,對新聞信息進行編輯,陳述自己對某一事件的看法。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打破了信息僵化的桎梏,迎合了信息時代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將微博應用在新聞傳播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為了正確引導信息輿論,必須采用有效對策,規范微博信息內容。
一、微博在新聞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一)更新信息傳遞方式
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是嶄新的媒體業態,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微博以“微”作為主要特征,即短小精悍、內蘊豐富[1]。在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微博應運而生。微博以互聯網作為基礎,可以調用互聯網中的海量信息資源,應用互聯網中的網絡用語、網絡詞匯等等。我國傳統媒體具有嚴肅性特征,新聞傳播的主要內容大多為時事國政、社會民情等。微博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模式,使新聞語言更加生動、新聞內容更加活潑,吸引了廣大網民的注意力。
(二)更新新聞采訪方式
傳統意義上的新聞采訪以人工運作為主,在事件發生后,記者需要深入到事件發生地,對其他人進行采訪,并對整個采訪過程進行全部記錄。微博的新聞采訪工作非常簡單,以手機等移動終端作為基礎。以手機為例,人們可以應用手機錄播正在發生的事件,將視頻上傳到微博上。以電腦為例,人們可以應用電腦開展采訪,受訪者無需端坐在屏幕面前,還可以做其他事物。微博打造了屬于自己的新聞平臺,合理利用了互聯網的功能,得到了人們的青睞。
二、微博在新聞傳播中的弊端
(一)用戶個人信息不全
微博為廣大網民開放,人們在微博上注冊信息,完成登陸,即可在微博平臺上發布信息,并對其他信息進行接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微博還沒有全面推廣實名制,對用戶身份進行確認,很多用戶使用了不實身份信息,對網絡上隨意散步謠言等,破壞了微博的整體風氣。微博建立的初衷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方便人們自由表達看法和意見。很多網民對微博認識不足,認為微博是言論絕對自由的平臺,導致微博管理難度加大。
(二)原創信息重視不足
在對微博新聞進行評價時,個體可以采用三種方法:第一是轉發方法,第二是評論方法,第三是點贊方法。很多博主發布了原創信息,在原創新聞中表達了自己對某一事物的看法,有著精辟入里的分析。他人在看到博主原創信息后,對博主原創信息進行了轉發,點贊等[2]。在轉發的過程中,一些博主會忽略原創信息的發起者,使原創信息成為自己的“獨創信息”。由于原創意識不足,微博新聞信息的影響力比較低。
(三)微博信息真實度低
微博新聞的篇幅比較小,無論是圖片還是文字都受到了版面的限制。僅僅通過一條微博是無法將事件陳述清楚的,博主必須發布多條微博信息,對第一條信息進行完整補充。多條信息組合成一條新聞,致使微博新聞的斷裂性比較大,且新聞內容具有不確定性。就目前來看,我國還沒有形成統一法律對微博進行管理,致使微博傳播隨意性大,容易造成讀者誤讀。
三、微博在新聞傳播中的具體對策
(一)加工斷裂信息
為了提高微博信息的真實度,降低微博傳播的隨意性,應該對斷裂信息進行加工。信息真實性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內容真實,第二是符號真實,第三是主觀情感真實。在對信息進行加工時,必須體現對事件進行客觀陳述,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完整表達作者的情感。微博字數有限,我們應該盡可能從不同角度解讀同一事件,方便讀者了解事件原貌。
(二)注重新聞規范
微博雖然彌補了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不足之處,卻具有傳統新聞所不具備的優勢。傳統新聞的規范性非常強,微博的規范性卻亟待增強。作為微博博主,應該發布名實相副的內容。當發現有人蓄意宣揚不實言論時,應該對其言論進行糾正,并爭取獲得微博平臺的支持。我國立法部門應該承擔責任,制定與微博管理相關的法律制度,引導微博健康發展[3]。
(三)增強紀實能力
微博的原創信息經常被網民忽視,久而久之,原創者將失去信息編輯興趣,抄襲模仿者將越來越多。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聞采編方法得到創新。博主們應該增強自己的紀實能力,對新聞進行熟練采集和編排。一方面,博主要采用高效的采編技巧,學習傳統新聞采編方法。另一方面,博主要注重事件的真實性,并在信息后面進行署名,確保信息的原創性。
四、結論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新媒體不斷發展,微博作為新媒體代表,進入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為了引導微博健康發展,需要規范微博內容,形成健全法律。
參考文獻:
[1]徐煜.新浪微博中的線上關系網絡與社會資本獲得:以國內新聞傳播學術共同體的線上鏈接關系網絡為例[J].新聞大學,2014(04):127-135.
[2]蔡雯,閆東潔.媒體微博:重塑新聞傳播的新起點——以《人民日報》有關霧霾的微博報道為個案的研究與思考[J].新聞記者,2013(03):63-66.
[3]張羽,侯逸君.公民新聞傳播中的微博假新聞現象探析——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為例[J].今傳媒,2011,19(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