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潤
摘 要: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促使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應打破傳統的植樹造林的觀念,應當賦予更多的內涵,如人文內涵、改善城市環境。本文筆者根據工作實踐經驗對城市園林綠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
1 城市園林綠化起到的作用
1.1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隨著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發展,文化發展逐漸傾向于國際化。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要求文化更具民族特色和多樣化。城市園林綠化更加貼近于人的生活,同時承載著歷史文化的積淀。例如,在園林綠化中的植物、山石都能夠體現出民族文化特色,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1.2 有利于城市化進程的推進
城市化是經濟和社會共同發展的結果,城市化發展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發展必然會促使大城市擴大、小城市增加,給城市的環境和人們的生活帶來影響。因此,加強城市園林綠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1.3 美化環境
城市園林綠化能夠促進城市景色美感和質量的提高,改善城市環境,為人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過程中,采取喬灌草結合的方式,能夠起到生態作用,同時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在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不同的色彩,為城市增添魅力和活力,美化城市環境。
1.4 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人類的生產及生活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生態失衡、物種滅絕、水土流失、荒漠化及溫室效應等,導致人們生活質量下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能夠促使人類培養環境保護意識,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 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科學性指導,綠化水平不均衡
不同的城市之間、城市內部的不同區域之間綠化水平不均衡,過于追求綠化效果,忽略了城市園林綠化的整體規劃。另外,在種植植物的過程中,存在不符合科學規律的情況,如注重名貴植物的種植和人工造景,忽略了自然景觀及本土植物的種植。
2.2 園林綠化和城市建設不同步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房價在快速上漲,導致住宅地區的綠化面積越來越小,導致城市綠化和城市建設不同步。同時,由于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晚于城市建設,并且綠地的定額較低,難以滿足城市綠化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綠化覆蓋率應保持在35%以上,但是許多城市難以達到這個要求,導致城市綠化水平較低,難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2.3 園林綠化植被品種單一
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綠地植被比較單一,生物種類較少,綠地缺乏層次感,人工植物景觀單調,缺少欣賞價值,導致城市園林綠化景觀不夠豐富,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搭配不合理。
2.4 缺乏規范化管理
目前,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城市園林綠化的行業管理有待進一步完善,缺乏統一的行業規范。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缺少相應的參考依據。另外,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的合同缺乏統一性,給園林綠化工程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3 實現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3.1 科學合理配置植物,增加園林內涵
在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園林植物的選擇是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多數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呈現出綠色。隨著園林事業的發展,彩色樹葉植物被培養出來,彩色葉植物能夠在生長季節呈現出更加鮮艷的色彩,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彩葉植物具有色澤鮮艷、生長迅速、成活率高的特點,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應用非常普遍,能夠增加園林美的內涵,增加園林的藝術氛圍,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悅。
3.2 促進城市綠地和城郊綠化的有效結合
在城市郊區存在大量的農田林地、保護公路和水渠的防護林帶,其是城市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城市園林綠化規劃和設計時,需要對其進行考慮,納入綠地系統。針對沿河的防護林帶,需要與相關的水利部門進行溝通和協調,對河谷綠地進行保護和保留,對防洪堤采取退后設立的措施。在正常年份,河谷走廊可以作為城市人們休閑和生物保護的綠地,在遭遇洪水時可以作為淹沒區起到防洪作用。針對公路帶防護林,為了有效解決交通問題,需要對公路進行擴展,沿著公路的中心帶進行擴展,需要對兩側的防護林進行砍伐,如果能夠以一側的防護林帶作為中心隔離帶,那么就不需要進行樹木砍伐,成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部分;在對原有的防護林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需要豐富防護林的樹種,增強防護林帶的功能,促進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
3.3 結合實際,選擇綠化樹種
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及生態群落,采用原有的植物、動物及微生物進行綠化建設。在引種植物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及自然地理特征。不同區域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地帶性,對生長環境和地理條件有著各自的要求,生長環境的轉變可能會造成植物成活率較低,給后期的植物養護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化設計過程中,植物的選擇應以鄉土樹種為主,鄰近進行選擇,能夠節約人力、物力及財力,同時能夠營造獨具特色的城市環境,與周邊環境進行融合和協調發展。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主要是能夠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僅只是追求美觀,同時需要注重生態功能的發揮。因此,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根據地理位置、氣候類型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環境適應能力強的鄉土樹種,同時輔助種植能夠適應氣候和地理條件的外來樹種。在選擇樹種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其綠化期和遮陰面積,通常選擇綠化期長、遮陰面積大的植物。其次,綜合考慮樹木的形狀和姿態、花期、味道、葉子形狀和果實等各個方面。房屋前后需要考慮落葉型植物的種植,能夠在夏季遮擋陽關,促使環境涼爽,減少空調的使用率;冬季葉落能夠保證室內有足夠的光照,增加室內溫度,節約能源,有效做到節能降耗。
3.4 促進觀念的轉變,積極開展園林綠化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園林綠化的內涵有了新的變化,不再是單純點綴城市,而是具有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環境的意義。在進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應改變以往的規劃理念,主動進行城市園林綠化規劃,促進其與城市規劃協調發展。在規劃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城市的中心和郊區,能夠體現出綠色環境的整體性和可持續性。同時,應結合經濟發展和人們文化生活的實際,因地制宜地進行綠化建設,突出城市的獨特風格,促進綠地面積的擴大。另外,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應注重傳統文化的融入,促進城市園林綠化品味和內涵的提升。
3.5 科學規劃,開展城市園林綠化
建設城市園林綠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具有嚴謹的態度及求真務實的精神,加大對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研究。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遵守生態學原理,充分了解生物的特性,同時注意園林綠化建設的公共性、協調性及層次性,從而構建出長期的、穩定的具有良好生態效果的植物群落。同時,需要促使綠色植物的色彩、姿態、形狀及味道等功能的發揮,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美化城市生活環境,實現人、城市及自然的協調發展,促進城市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促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能夠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促使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融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防災避災的作用。城市園林綠化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融合,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賦予城市園林綠化更多的內涵。在未來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城市的園林化和生態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何軍.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措施探討[J].綠色科技,2011(5):123~125.
[2] 熱孜完古麗·牙生.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措施分析[J].江西農業,2017(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