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博 莊進飛 陳海麗 鄭海松 吳龍溪 鄭余銀 蔣松鶴
【摘 要】目的:觀察柔性正骨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CSA)的臨床療效,為CSA的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提供更為有效的方法。方法:將8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予以常規推拿治療;試驗組予以柔性正骨手法治療。治療前后采用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分、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及拍攝頸椎中立位和過屈過伸位DR片,采用Borden氏法測C值觀察治療前后頸椎生理曲度的變化,評價分析其臨床療效。結果:最終試驗組完成病例觀察43例,對照組完成病例觀察41例。經統計分析,兩組治療前后在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分、椎動脈血流動力學、頸椎生理曲度變化上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試驗組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治愈時間上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期間兩組治療均未出現不良反應。結論:柔性正骨手法和常規推拿對CSA的椎動脈血流動力學、頸椎生理曲度均有顯著改善作用。柔性正骨手法在CSA治療效果及治愈時間上優于常規推拿。
【關鍵詞】正骨;推拿;椎動脈型頸椎病;康復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臨床常見病,常出現眩暈、猝倒等嚴重后果。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加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我科十余年來運用柔性正骨手法治療CSA療效確切,并積累了許多經驗。本研究旨在觀察評價柔性正骨手法治療CSA的臨床療效,進而闡明柔性正骨手法在CSA治療上的應用價值及可能機理。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年齡30-60歲,性別不限;愿意接受柔性正骨手法及常規推拿治療;在接受本研究方法期間停用其他療法;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不符合觀察對象和納入標準者;有明顯外傷史、外傷性頸椎間盤突出或巨大型頸椎間盤突出;合并其他類型的頸椎病者以及合并頸椎椎體滑移者;孕婦、病情危重及已行頸椎手術治療患者;嚴重心、腎、肝、腦等并發癥或合并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礙患者;個體依從性差,不能堅持治療無法判斷治療效果者。
1.2 分組與治療
嚴格按照病例納入及排除標準選擇2013年7月-2017年6月在我科門診或住院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共86例,并按照隨機設計和單盲原則,將受試對象分配試驗組43例,對照組43例。
(1)試驗組:采用柔性正骨手法治療。具體操作:患者端坐位,雙手輕松放于膝上,操作者立于患者后方,按以下手法順序進行:① 揉拿頸肩,以輕柔的揉法放松患者頸、肩背部的肌肉,約3min;② 虎口肘托揉撥法,術者左手掌搭患者右肩,肘部托下頦,右手虎口托住枕骨部;在雙手協調輕巧上提的同時,右手四指在頸椎棘旁作向心的多指推撥;③ 頸椎拔轉法,術者一手肘關節托住患者下頦部,另一手手掌扶住枕部,在雙手協調輕巧上提的同時,使頸椎緩緩進行左右轉動,以無暈感為度;④ 掌擦頸項,以雙側頸夾肌為主,約2min,以微熱舒適為度。合計一次治療時間約20min。
(2)對照組:采用常規推拿手法治療。具體操作:患者端坐位,雙手輕松放于膝上,操作者立于患者后方,按以下手法順序進行:① 揉拿頸肩,以輕柔的揉法放松患者頸、肩背部的肌肉,約3min;② 按揉穴位,用拇指指腹按揉風池穴,每側1min,以酸脹感向頭頂放射為佳;再按揉百會、太陽、風府、合谷等穴,每穴1min,以局部酸脹為度;再用五指拿法拿捏頸項兩旁的軟組織由上而下操作10遍;③ 頸肩滾法,術者先在患者一側頸部肌肉施以小魚際滾法,再于同側肩部施以掌指關節滾法,然后再于對側頸肩部同樣施以小魚際及掌指關節滾法,共約5min;④ 掌擦兩側頸夾肌,以熱量滲透為度,約2min。合計一次治療時間約20min。
以上治療均以10天為一療程,治療連續,逢周日,休息一天。每療程后觀察詢問評估,記錄療效;治療結束后3個月回訪一次。
1.3 觀察指標
資料收集、記錄、保存和分析,由經過培訓的專門人員負責,貫徹盲法(單盲)原則,手法操作者不參與此項工作。
1.3.1 安全性評價
對各組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暈厥、病情加重等,進行如實記錄,并對其原因進行分析。
1.3.2 療效評價
① 總體療效: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有關“頸椎病”的標準。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功能恢復正常,能正常參加工作;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體征明顯好轉,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但仍遺留部分癥狀、體征和功能障礙;未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改善。 ② 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本研究主要以此項檢查指標(包括雙側椎動脈(VA)的收縮期血流量(Vs)、舒張期血流量(Vd)、平均血流量(Vm)、阻力指數(RI)和搏動指數(PI))觀來察治療前后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
1.4 意外情況處理
實驗過程中,出現病情加重、嚴重并發癥或不良反應者,如系本實驗干預措施所引起,應立即停止治療,采取相應糾正措施,并進行詳細記錄。
1.5 統計分析
相關數據分別采用方差分析(ANOVA)、t檢驗,率和構成比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分析采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2.1 分組資料與分析
2.1.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分析:共納入86例患者的治療和觀察。其中,試驗組43例,男19例,女24例;30~39歲10例,40~49歲19例,50~60歲14例;病程小于1個月2例,1個月~1年20例,1~2年15例,>2年6例。對照組43例,男20例,女23例;30~39歲13例,40~49歲20例,50~60歲10例;病程小于1個月1例,1個月~1年19例,1~2年18例,>2年5例。性別、年齡用χ2檢驗,病程用秩和檢驗,P值均大于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基線比較(包括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1.2 完成情況及安全性評估 共納入患者86例,研究中脫落2例,實際完成臨床病例84例,其中,試驗組43例,對照組41例。本研究在臨床實際操作中,未發現由于接受試驗或對照治療方法而出現生命體征不穩定和重要臟器功能損害。亦未出現暈推、脊髓和椎動脈損傷、病情加重等不良反應。對照組1例患者因中途增加理療項目剔除,另1例中途出差而脫落。
2.2 療效結果與分析
2.2.1 兩組治療總體療效比較見表1。M表示平均治療次數(單位:次)。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 90.7%和82.9%,經χ2檢驗 χ2= 4.17,P<0.05。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且試驗組的平均治療次數較對照組明顯減少,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見表3和表4。
表2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左側椎動脈(LVA)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A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LVA血流動力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表3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右側椎動脈(RVA)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治療前后RVA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RVA血流動力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3 討論
CSA的治療,目前有藥物療法,如應用改善循環藥物、血管擴張劑及肌肉松馳劑等,療效可但停藥后易復發[1];還有局部注射治療,效果相對較好,但因常需用激素,臨床上有一定限制[2]。西方國家也有針對小關節紊亂的整脊療法,如美式整脊等,但治療風險相對較高[3]。相比較而言,中醫治療CSA的方法較為豐富多樣。有單一療法,如吳秋君等[4]應用腹部推拿治療痰濁阻絡型CSA,研究顯示療效明顯優于傳統推拿。向勇等[5]應用間歇式角度松調手法治療CSA,效果優于牽引治療。
柔性正骨手法是蔣松鶴教授在剛柔要素理論基礎上,將柔性正骨、手法點穴和康復醫學關節松動術等結合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點穴松動正骨手法。該手法適應證廣,安全性高。本研究采用柔性正骨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其治療機理可能為放松頸部肌肉,在有控制地拔伸下小幅度旋轉頸椎,微調整復錯位的小關節,恢復其穩定性,改善椎動脈的痙攣、扭曲和狹窄,減少對椎動脈的擠壓和刺激,恢復椎動脈供血,以及減少頸交感神的刺激,減輕患者頭暈、惡心等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后在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分、椎動脈血流動力學、頸椎生理曲度變化上均有顯著性差異 (P<0.05) 。試驗組在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治愈時間上優于對照組 (P<0.05) 。表明運用柔性正骨手法,可對其痙攣的肌肉進行松解,為后續頸椎拔轉法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拔伸旋轉,使其扭轉和變形的椎動脈緩慢恢復,有效改善和緩解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緩解癥狀并治愈疾病。
綜上所述,椎動脈型頸椎病應用柔性正骨手法治療效果明顯,其無創無痛,易于接受,讓患者不知其苦而痛除,又減少了治療的次數,降低了治療費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羅青鋒,李敏.針刀松解術結合脊柱調衡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J].吉林中醫藥,2015,35(6):632-634.
[2]王運來.頸椎舒筋整復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癥38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7,26(12):126-127.
[3]姬成茂,袁小華,高有安,等.龍氏正骨手法加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源性眩暈38例[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7,25(12):31-35.
[4]吳秋君,李華南,張瑋,等.腹部推拿治療痰濁阻絡型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隨機對照試驗[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7,35(8):2006-2009.
[5]向勇,王春林,董有康,等.間歇式角度松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觀察及對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8,40(2):286-289.
課題名稱及編號:
柔性正骨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康復評估(溫州市科技局,Y201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