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含量、結構和形態等信息的一門學科[1]。是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通過學習本課程旨在幫助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學生掌握各種分析方法的理論和技術,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觀察判斷問題的能力和精密地進行科學實驗的技能,要求掌握化學平衡理論在分析化學中的具體應用,掌握各類分析結果的計算和正確表達[1]。
1 課程學期設置
《分析化學》同《儀器分析》課程一樣,屬于專業基礎課程,開課學期要求設置在《食品理化檢驗》、《水質理化檢驗》、《空氣理化檢驗》、《生物材料檢驗》等四大理化檢驗專業課程之前。長沙醫學院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于2013年開始招生,現已連續招收6屆學生,經過幾輪培養方案的修改,現已將《分析化學》設置在第三學期,總學時為90,40節理論,50節實驗,第四學期開設《儀器分析》,第五和第六學期開設四大理化檢驗,第八學期開展實習,第九學期開展畢業設計。
2 實驗課時設置
《分析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共有7個實驗項目和一次實驗操作考核,平均每次學時數為4個,根據實際授課需要,將實驗學時由原先的32增加到50,理論與實驗學時比例由過去1:0.8變成1:1.25,每個實驗項目增加了2個實驗學時,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釋:①衛檢近年來學生人數增加,由于學校制度要求和場地有限,實驗課程人數多達30人,而分析化學實驗操作要求每位學生自主完成實驗內容,因此實際授課所用學時整體延長,出現規定課時內無法完成實驗內容;②再加上本校衛檢學生招收了部分文科生和預科生,化學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動手能力較差,實驗中常常出現數據結果錯誤或者結果精密度不符合要求,被任課老師要求重新操作的現象;③為了增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并加強學生實驗管理意識,將試劑配置、耗材準備、整理歸納等均納入實驗項目的操作內容中。
3 實驗項目設置
《分析化學》實驗的項目設置要求由簡單到復雜,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貫穿理論課程中的知識。本校的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分析化學》實驗項目的設置從2013級到2017級不斷在改進,見表1,實驗項目由原來的5個項目增加到8個,根據每一屆教學情況進行反思改進,實驗內容分別分布于理論課程的第五章酸堿平衡和酸堿滴定、第六章配位滴定、第七章氧化還原滴定和第九章重量分析等章節,如:分析化學基礎實驗實驗內容包含了常見玻璃器皿(容量瓶、吸量管、移液管等)的洗滌和操作練習,分析天平的使用兩個內容,對其進行拆分,變成電子分析天平稱量練習和酸堿滴定管的準備和酸堿滴操作練習與終點判斷兩個實驗項目;但經實驗發現學生的吸量管、移液管、容量瓶的操作不規范,因此將實驗項目改成電子分析天平稱量練習與溶液的定容和常用玻璃器皿的操作及滴定終點的判斷,實驗內容包括:①玻璃器皿洗滌、②分析天平的增量法和減量法、③容量瓶定容、④吸量管和移液管使用、⑤酸堿滴定管的使用、⑥終點的判斷等涉及整個分析化學的基礎操作,要求學生每項操作考核合格。“食醋中總酸度的測定”和“HCl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兩個項目均是屬于酸的滴定,鹽酸由于是屬于易制毒,“食醋中總酸度的測定”這個項目在配套的實驗書上沒有,將項目改成了“氫氧化鈉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和“間接滴定法測定銨鹽中氮含量”,氫氧化鈉的標定為銨鹽中氮含量提供標定后的氫氧化鈉,兩個項目安排連續時間段中可減少試劑的浪費。“EDTA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及水的硬度測定”實驗內容進行縮減,將內容重點放在配位滴定法。“KMnO4標定及H2O2含量測定”由于要求溫度不低于55℃情況進行滴定,容易燙傷,學生操作控制較難,因此將實驗替換為“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配制和標定”這個經典實驗。
目前我校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分析化學》實驗內容比較豐富,知識點覆蓋廣,但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乏設計性和綜合性,為了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可以將實驗考試作為設計性實驗項目擬定相關主題囊括相應考點,但需周密詳細的計劃方可執行。
參考文獻:
[1]毋福海. 分析化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6.
作者簡介:
肖雙:碩士,2014年開始從事衛生檢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