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貴
【摘 要】目的: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臨床診斷與治療分析研究,總結預防措施。方法:此次研究開展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選取在此時間段內收治的60例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一般臨床資料,觀察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分析發病原因,對實施綜合治療,總結合理預防措施。結果:經及時治療,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全部安全出院,在治療期間,僅2例患兒出現并發癥,1例驚厥,1例抽搐,經對癥治療后好轉。討論: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實施有效治療,及時控制感染,減少并發癥發作,提高疾病治愈率。
【關鍵詞】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療方法;預防措施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各種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癥,該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位時發生的炎癥反應,簡稱上感,俗稱“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也是門診、急診較為常見的疾病?;純和鶗憩F出不同程度的流涕、鼻塞、噴嚏、咳嗽、咽痛和發熱、煩躁不安、乏力等不適臨床表現,發病原因與病原體侵犯鼻、咽、喉等部位時出現的急性炎癥反應存在相關性。此次研究為分析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診療方法,總結預防措施,選取60例上感患兒展開臨床探究,正文見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開展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選取在此時間段內收治的60例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一般臨床資料,男性患兒31例,女性患兒29例;年齡最小11個月,年齡最大10歲,患兒平均年齡4.5±0.5歲。
1.2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胸部X線片提示心、肺、膈未見明顯異常;②患兒不同程度的流涕、鼻塞、噴嚏、咳嗽、咽痛和發熱、煩躁不安、乏力等不適臨床表現;③患兒家長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排除高熱驚厥病史及家族史患兒;②排除無法配合此次治療患兒;③排除患兒家長不同意入組研究患兒[2]。
1.3方法
1.3.1觀察患兒的臨床表現
癥狀與體征,以鼻咽部癥狀為主,患兒不同程度的表現出流涕、鼻塞、噴嚏、咳嗽、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咽部不適等局部癥狀;患兒有不同程度的發熱、頭痛、煩躁不安、乏力、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32例患兒經檢查可見扁桃體和咽后壁淋巴組織充血腫大,14例患兒可見咽部充血、偶見;濾泡,11例患兒表現出不規則發熱;部分患兒有食欲不振、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不適表現。
1.3.2綜合指標
患兒接受常規臨床治療;①一般治療:防止交叉感染及并發癥;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周圍環境;多飲水和補充維生素C等;②對因治療:A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炎琥寧等;B抗生素藥物:青霉素、頭孢類、大環內酯類抗生素:C中成藥:小兒感冒顆粒、兒童回春顆粒等;③對癥治療:一般發熱體溫38℃左右時,可適當補充水分,不需作特殊處理。對高熱患兒進行物理降溫(冷敷、溫濕敷或酒精擦?。┖退幬锝禍?,口服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布洛芬混懸液,肌注氨比林10~25mg/kg;對驚厥患兒使用鎮靜藥物;盡快緩解各項臨床癥狀。
1.3.3臨床護理
①密切觀察病情,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觀察患兒體溫、呼吸、脈搏變化;檢查患兒皮膚和口腔黏膜變化,觀察扁桃體水腫、充血消退等情況;保證患兒睡眠充足,治療和護理操作盡量集中完成。②環境護理,保證病房內空氣清新,定時通風,減少空氣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為患兒提供舒適的病房環境。③口咽護理,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口鼻腔分泌物較多,及時清除患兒鼻腔及咽喉部的分泌物,確保其呼吸順暢,在患兒進食前后,指導溫水漱口,保證口腔清潔。④健康教育,由護理人員向患兒家長講解呼吸道感染的預防知識,幫助患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強健體質,預防慢性病發生[3]。
1.4療效判定
痊愈:經3d治療,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其他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顯效:經5d治療,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其他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但未完全消失;無效:經5d治療,患兒為達到有效治療標準,需繼續治療。
1.5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選取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癥狀緩解時間等計量資料用( )表示,展開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展開檢驗。
2 結果
經及時治療,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全部安全出院,在治療期間,僅2例患兒出現并發癥,1例驚厥,1例抽搐,經對癥治療后好轉。
3 討論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治療原則以早期為主,及時控制感染,防止并發癥發生。小兒發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生理不適感明顯,再加上患兒年齡小、自制力差,很容易出現哭鬧不安、咳喘、厭食等明顯反應,無疑會對患兒呼吸道、腸胃道產生更多刺激,增加呼吸道粘膜損傷、腸道不適的幾率,會影響患兒的正常治療,加重其病情,影響治療效果[4]。為了降低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需要提高疾病的治療水平,選取在此時間段內收治的60例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對患兒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措施進行回顧性分析與總結,證實: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積極有效治療,可減少治療并發癥發生,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據報道其發病率約占兒科疾病的20%——30%, 發病人群主要是學齡前兒童,占到發病總數的10%。為了降低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在患兒病愈出院后,為了減少感染機會,就需要積極預防,加強兒童預防保健的科普宣教: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以減少病原傳播的機會;②平時注意小兒的體育鍛煉,經常到戶外活動,加強耐寒鍛煉,提高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③避免帶小兒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④注意小兒營養,防止營養性疾病發生,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對患兒預防接種、體育鍛煉、營養支持,提高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避免出現反復感染的癥狀,減少小兒發病幾率[5]。
綜上所述,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實施有效治療,及時控制感染,減少并發癥發作,提高疾病治愈效率。
參考文獻
[1]王萍. 小兒急性高熱驚厥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探討[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S1):609-610.
[2]范廣媛. 110例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治療分析[J]. 中國醫學工程,2012,20(04):101+103.
[3]陳宗莉. 護理干預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4):1841-1842.
[4]蘭瑞芬.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熱的護理體會[J]. 基層醫學論壇,2014,18(S1):185-186.
[5]石晶晶,王冬梅. 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42例臨床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5,7(06):61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