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晨
【摘 要】目的:探討研究中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將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名中風偏癱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分別為60例,對照組采取康復治療,觀察組在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實行中醫結合康復治療,將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后的效果進行對比并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總有效率為98.33%,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總會更有效率為88.33%,觀察組患者的得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數據結果的分析對比顯示,觀察組的總效率為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實驗研究表明,針灸結合康復治療的中風偏癱的方式效果更顯著,有利于患者的恢復治療,具有推廣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中醫針灸;康復;中風偏癱
中風偏癱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它不僅使患者承受著病痛的折磨,嚴重的還會造成偏癱的后果,在一般情況下常采用康復治療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的弊端在于對患者的肢體功能的恢復不是很好,因此醫務人員應不斷改進治療方式。本文通過對120例中風偏癱患者的的研究,分析臨床資料,得出中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對中風偏癱患者的療效甚佳,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20例中風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患者采用隨機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60人,其中觀察組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齡(60±10)歲,對照組男25例,女35例,平均年齡(62±11)歲。經過對比發現兩組患者人數、年齡大致相同,差異較小,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的康復治療和藥物服用,包括吸氧、補充腦細胞、降低顱內壓等,針對腦出血患者要幫助其調整血壓,抑制出血,并每日進行適量的運動,確保患者的肌肉活動,防止肌老化和萎縮,患者也可以借助活動器材來運動,每日的運動時間為15分鐘左右,每周3~4次,患者也可以根據自身狀況進行調整。另外,還應該幫助患者按壓側肌肉以及關節,也有比較好的效果。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康復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針灸治療的方法。導致中風的原因很多,多數是肝腎不足,肝火旺盛,從而氣血上沖至腦部而引起的中風。針灸對于治療中風偏癱的治療效果很好,但還應注意區分閉脫二癥:中風后如果若牙關緊閉,兩只手握緊,則稱為閉癥,這種病癥的一治應當以開竅、瀉肝火為主;如果嘴部張開、雙手放空、雙眼緊閉,且出現小便失禁的狀況,則為脫癥,這種情況的醫治應當回陽和固脫為主。口眼歪斜患者的取穴::聽會、合谷、水溝、地倉、風池、頰車等。另外,按壓以下穴位可以預防中風:耳背穴、耳背肝、耳背心、交感、耳背肺、耳前穴 、皮質下、脾。半身不遂患者的取穴肩俞、合谷、曲池、委中、足三里、環跳、陽陵泉等。一般來說,僅按摩常用穴即可,如在按壓后效果不太明顯,可以根據病癥按壓其他輔助穴位。5日更換1次。針的每次停留應不少于30分鐘,5個星期為一療程,針灸時要先進行消毒。
1.4觀察指標 根據相關標準,觀察對照組和觀察組的BU評分和總效率。
1.5評定方法 評定標準為:在治療結束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非常大的改善,肢體可以像從前一樣活動,為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相對有所轉好,肢體活動較為靈活,為有效;若患者的情況沒有改善,則為無效。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15.0進行分析,所有變量均以±標準差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用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 ?,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經過兩組的治療結果對比,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3 討論
中風是急性疾病之一,它的主要癥狀表現為:忽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語無倫次為主要表現。它癥狀急驟,變化快而像風,因此叫中風,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是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它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特點,與癌癥、高血壓并列成為目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隨著學醫日益的昌明以及治療儀器和手段的提高,腦中風偏癱的致死率逐漸降低,但致殘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呈上升趨勢。目前人們越來越關注中醫與人們的生活健康問題,中醫針灸治療中風偏癱也逐漸廣泛用于臨床治療上,且副作用較采用西藥治療小,在治療期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也相對較少。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應當注意:早期治療,重點醒腦。中醫認為中風是由于顱內循環障礙所導致的蒙蔽清竅,因此在治療時候需要注意選取適當的穴位,激發患者的元氣,補充腦顱中的脈氣失衡,再配合十二井穴等幫助患者醒腦開竅;緊跟病情,著眼全局。該病的主要病理室脈氣失衡,供血不足,造成虛中夾實而導致部分肢體功能喪失。在施政時要注意結合患者的整體體質和整體情況,幫助患者調理陰陽,補充血氣。小于下肢,也就是說關節在該病中較為重要,在治療時要注意抓住患者的部位重點,防止治療后后遺癥的發生。中醫作為我國傳統的治療方法,認為中風偏癱主要是因風挾痰、火、血、淤而導致的身體相關臟器工作失衡,氣血紊亂,筋脈阻塞而導致的。血脂升高可能會引起患者動脈粥樣硬化,而血壓的升高可能會導致患者血管張力失衡導致血管破裂,血粘度升高會導致血液流動緩慢,流動不暢,相關臟器和大腦無法得到及時的血液供給在血管中形成血栓。針灸在中醫學中較為常見,也是我國歷史較為悠久的治療方法之一,行氣通絡,幫助打通血管的淤塞,,使血液正常流通,同時幫助調節患者的整體身體狀況,從根本上調節患者病情,幫助血液流通恢復正常,促進人體血液微循環,對中風偏癱者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現代醫學中認為急性腦血管意外的發病原因極其復雜,而中醫作為我們最傳統的治療手段也積累了一定的臨床實踐經驗。從以上數據來看,采用中醫針灸治療中風偏癱明顯優于西藥的治療手段,且具有安全、高效的特點,能夠大大較致殘率和致死率,減少后遺癥的發生概率,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廣泛使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智. 針灸結合康復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效果分析[J]. 內蒙古中醫藥,2018,37(03):64-65
[2]周簡樸,任萬年.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09,13(02):106-107.
[3]丁慶學,邢志強,肖飛.中醫綜合康復療法結合現代康復訓練對中風偏癱痙攣狀態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17(19):189-192.
[4]劉克俊.中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中風偏癱35例[J].中外健康文摘 ,2013,(16):39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