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亮
【摘 要】目的:觀察中醫針灸治療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7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9例,對照組33例。治療組采用針灸治療,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2%,對照組為70.2%,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針灸治療頭痛操作方便、療效顯著。
【關鍵詞】 頭痛;中醫;辨證取穴;針灸治療
頭痛在臨床及生活中較為常見,臨床主要表現為頭部疼痛、頭暈等,主要由于內傷或外感引起。對于頭痛患者,臨床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有研究發現,采用中醫針灸治療頭痛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方法簡便,預后效果良好[1]。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2例頭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中39例患者實施中醫針灸治療,并與其他33例采用西藥治療的患者作對比,分析中醫針灸應用于頭痛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本文對采用針灸治療頭痛患者39例進行分析,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頭痛病例72例。其中男29例,女43例。年齡19-76歲,平均(48.5±9.6)歲。病程5天-4年。7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9例,對照組33例。治療組采用針灸治療,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羅通定(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30mg,一日3次;益腦寧(黑龍江新醫圣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每次4片,一日3次[2]。
治療組患者在以下辨證分型的基礎上采用針灸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20d后進行療效觀察。
外感頭痛:治法:祛風通絡,止痛。以督脈及手太陰、足少陽經穴為主。主穴:列缺、百會、太陽、風池。配穴:陽明頭痛加印堂/上星、攢竹、合谷、內庭;少陽頭痛加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加天柱、后溪、申脈;厥陰頭痛加四神聰、太沖/行間、內關;風熱頭痛加曲池、大椎;風寒頭痛加風門(拔火罐);風濕頭痛加頭維、陰陵泉。
內傷頭痛:實證。治法:疏通經絡,清利頭竅。以督脈及足陽明、足少陽經穴為主。主穴:百會、頭維、風池。配穴:按頭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陽上亢者,加太沖、太溪、俠溪;痰濁頭痛者,加太陽、豐隆、陰陵泉;瘀血頭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內關。
虛證。治法:疏通經絡,滋養腦髓。以督脈及足陽明、足少陽經穴為主。主穴:百會、風池、足三里。配穴:按頭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虛頭痛者,加三陰交、肝俞、脾俞;腎虛頭痛者,加太溪、腎俞、懸鐘。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恢復如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但還有疼痛輕微;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無改善或雖有緩解但又反復發作。總有效率=(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人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處理數據,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2%,對照組為70.2%,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頭痛是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的一類病證。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如腦及眼、口鼻等頭面部病變和許多全身性疾病均可出現頭痛,其病因復雜,涉及面很廣。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手、足三陽經和足厥陰肝經均上頭面,督脈直接與腦府相聯系,因此,各種外感及內傷因素導致頭部經絡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脈絡不通或腦竅失養等,均可導致頭痛[1-2]。針灸學是以中醫理論為,在繼承和發揚古代針灸學術思想和寶貴實踐經驗基礎上,運用傳統與現代科學技術來研究經絡、腧穴、治療法則、作用機制的一門學問[3-4]。頭痛是一個癥狀,發病原因很多,涉及的病種甚廣。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這說明:第一,頭部需充足的氣血濡養,輸送氣血的通路應該通暢;第二,邪氣易于循經侵襲。
頭痛的辨證要分清外感,內傷;辨別虛實;區分部位。外感頭痛多屬實證,以風邪為主。內傷頭痛有虛有實,實者為肝陽上亢、痰濁上蒙及瘀血阻絡;虛者為腎虛與血虛。針灸治療在辨證分型基礎上結合循經選穴,處方以局部與遠道相結合。針刺根據證候虛實施行補瀉[5-6]。
頭痛可由多種疾病引起,有時是某些病加重的早期癥狀,如顱腦炎癥、高血壓腦病、顱內出血等,當病人除頭痛外,還伴有惡心、嘔吐、視力減退、肢體運動或感覺障礙等,應作必要的檢查,如眼底檢查、頭顱X線攝片、腦血管造影、腦室造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等,以便明確診斷,治療原發病,采取有效的綜合治療措施。
針灸針刺治療頭痛的效果與病種關系密切。外感頭痛一般辨證不難,治療也較容易。內傷頭痛的針灸療效可因病而異。針灸療效較好的病種一般有高血壓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頭痛及部分五官科病癥頭痛。對上述病癥,針灸不僅可使頭痛減輕或立即止痛,經過一定療程的治療,多數病人可以治愈。針灸有效病例,不僅頭痛緩解,而且睡眠、體力、食欲、胃腸功能等均可改善。總的說針灸治療功能性頭痛療效較好。
4 總結
綜上所述,從中醫角度分析,頭痛的發病因素為肝陽上亢、腎水不足、情志失和、肝失條達等,這些因素均是導致頭痛的主要因素。采用針灸方法治療,可有效疏散少陽風熱,疏風止痛,痛經活絡,平瀉肝陽之火,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且中醫針灸治療時間較短,安全性高,操作簡便,治療效果明顯,可有效改善頭痛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應注意的是,在采用中醫針灸治療頭痛時,應避免使用繡針、帶鉤針以及折針等,針刺頭部時,應采用斜刺或淺刺方法,避開血管,若治療后患者的病情加重或治療無效,應盡快查明頭痛原因,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治療期間禁煙禁酒,并進行適當鍛煉,盡量避免精神刺激及身體勞累,確保睡眠充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復發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安全有效。采用中醫針灸治療頭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鄧良月,黃龍祥.中國針灸證治通鑒[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201-205.
[2] 沈素絨.后溪穴的臨床應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8,24(3):20-211.
[3]張穎新.針刺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7):1513-1514.
[4]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202.
[5]黃梅芳,俞昌德.介紹國外針灸臨床研究中幾種安慰對照方法[J].中國針灸,2003,23(10):589.
[6]王尚臣,孫淑芬,單文哲,等.小針刀與針刺治療發作性緊張性頭痛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2002,3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