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平
【摘 要】目的:產后抑郁是女性精神障礙中最為常見的類型,是女性生產后,由于性激素,社會角色及心理變化所帶來的身體情緒,心理等一系列變化,典型的產后抑郁癥是產后6周內發生,可持續整個產期,有的甚至持續至幼兒上學前。本人通過對我院分娩產婦產后問卷調查對可能誘發產后抑郁的6個因素進行評價,包括是否接受過孕期健康教育、產時導樂分娩、產后保健指導、對醫院服務是否滿意、產后母乳喂養及是否存在分娩并發癥,為本病的預防提供臨床依據[1]。對產后抑郁癥患者的心理指導,使產婦恢復心理狀態。方法:對60例產后抑郁癥患者的調差顯示心理護理疏導的效果顯著。結果:心理疏導后的產婦有明顯改變,臨床癥狀減輕。未進行心理護理疏導的產婦會產生身體上其他臨床癥狀。結論:諸多因素影響產后抑郁癥患者的心理恢復,通過心理護理[2]疏導會有較明顯的癥狀消失。
【關鍵詞】產后抑郁;疏導 ;母嬰;心理護理;
產后抑郁癥是指在產褥期內出現的情緒不良改變,癥狀有緊張、疑慮、內疚、恐懼等,極少數嚴重的會有絕望、離家出走、傷害孩子或自殺的想法和行動。產后抑郁癥對母嬰、家庭和社會都有極大的危害,已引起醫務人員的重視。產后抑郁癥的發生是多因素相互影響結果,因分娩相關事件帶來的心理應激是產后抑郁癥的主要促發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2011年2月一2012年12月在我院產科分娩的750例產婦于產后42天進行愛丁堡產后抑郁問卷(EPDS)調查,其中出現產后抑郁傾向產婦60例,產婦年齡在29一35歲,均為自然分娩,其中9例有分娩期并發癥(難產、胎兒宮內窘迫及產鉗助產),所有病例均無抑郁癥病史及家族史,無內外科合并癥及妊娠合并癥。城市戶口40例,農村戶口18例。其中初產婦50例,占90%,大學以上文化程度38例,占68%;中學13例,占28%;小學l例,2%如表1-1所示:
1.2調查方法
1.2.1心理狀況評估:采角愛丁堡產后抑郁問卷(EPDS)每題根據癥狀的嚴重程度記0,l,2,和3分。將10題每一題的記分相加為總記分,總分達到13者為產后抑郁。在研究者指導用語下進行問卷解釋,然后由產婦在10分鐘左右完成問卷。
1.2.2一般情況問卷: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孕產期情況等
1.2.3采用SPSSI1.5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組間差異采用one一way ANOVA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2 結果
結果顯示,孕期接受過健康教育的產婦,較未接受過健康教育的產婦顯著降低(p<0.05)(孕期接受健康教育標準是在我院或外院接受孕期宣教大于等于四個學時);產時接受過導樂分娩的產婦EPDS得分,較未接受過導樂分娩的產婦顯著降低(p<0.05);對醫院服務滿意的產婦EPDS得分,較對醫院服務不滿意的產婦EPDS得分顯著降低(p<0.05);產后接受過保健指導的產婦EPDS得分,較未接受過產后保健指導的產婦EPDS得分顯著降低(p<0.05);產后母乳喂養及分娩期并發癥對產后抑郁無明顯影響。
3 討論
3.1加強對孕產婦的健康宣教及指導可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
3.1.1加強對孕產婦的健康宣教可減少產后抑郁
產后抑郁癥發病率國外報道為4.2%一5.3%,國內報道為4.1%一16.7%。臨床表現涉及情緒、認識、行為、生活等幾個方面,特點為產后2周發病,4一6周癥狀明顯,一般認為病因是多因素的。此次研究發現,對產婦相關知識的宣教及指導給予了產婦心理支持,提高了心理應激能力,可以使產婦保持身心適應狀態,缺乏宣教及指導是產后抑郁癥的主要促發因素。
對孕婦進行有關的妊娠分娩知識宣教,開展孕產婦心理咨詢保健,可消除緊張恐俱情緒。對產婦丈夫及家人進行有關知識宣教,產婦可以得到來自家庭的支持,可為產婦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產后醫務人員的訪視幫助產婦正確認識和處理產褥中的困難,樹立信心,提高心理應激能力,有助于及早發現產后抑郁癥并進行預防性干預治療[3]。
3.1.2產程中的支持可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
由于分娩帶來的疼痛與不適使產婦感到緊張恐懼,特別是出現滯產、難產時,產婦的心理準備不充分,緊張、恐懼的程度增加,產程持續時間更長,導致軀體和心理的應激增強,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從而誘發產后抑郁的發生。分娩過程中導樂及丈夫的陪產可增強產婦信心,耐心的解釋及安撫行為給產婦以積極的精神支持,導樂人員的關心和照顧減輕了產婦壓力及產痛,可有效減少產后抑郁情緒的發生[4]。
3.2產婦對醫院服務的滿意度與抑郁程度相關
本研究發現,產婦對醫院服務的滿意度與抑郁程度相關。婦女在懷孕、分娩期間的部分壓力來源于醫護人員的不良態度,如生硬的服務態度、對患者的詢問解釋不夠等。產褥期,產婦情感需要增加,對負性事件的刺激更為敏感。特別是易感性人格產婦,易出現安全感缺乏,情緒波動。因此,醫護人員在與產婦的接觸中,應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用友善、親切、溫和的語言主動溝通,表達出更多的關心,使孕產婦具有良好的身心適應狀態,安全渡過分娩、產褥期。以往研究也證實,改善產科住院環境,提高產科服務質量可有效的降低產婦的精神壓力,從而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5]。
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發展、緩解也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對患有產后抑郁癥的產婦給予充分的重視,注重圍生期母兒的生理、生長發育變化,關注產婦的個體特征及分娩前后的心理變化,運用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及專業知識,采用不同的干預措施,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減輕心理負擔和軀體癥狀,爭取社會和家庭支持,可有效降低抑郁癥的發生率。流產也會給女性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也是引發產后抑郁癥的一個方面,患者常常哭泣,空虛,感覺失落,這多半是因為產后休息不夠,疲勞沒有消除所引起,從而產生后抑郁癥。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產婦相關知識的宣教及指導對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生有重要作用,值得重視。
參考文獻
[1]夏海鷗.婦產科護理學 .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144.
[2]徐俊冕.醫學心理學 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 176.
[3]楊曉濤,林桂梅,黃秀風,等.健康教育對孕產婦產后抑郁癥影響的研究[J].現代護理, 2012, 11(23): 2036.
[4]常嬌娥.產后抑郁癥[J].國外醫學·幼保健分冊, 2010, 5(1): 19.
[5]趙有業,關俊,謝華.孕婦心理需要分娩過程的心態調整[J].中國婦幼保健, 2011, (30): 5.
[6]陳良英,何仲.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及預防[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 2009, 2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