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摘 要】目的:通對探討80例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急救護理效果,以此提升病人生存質量。方法:在我院急診門診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所收治嚴重創傷患者中隨機選取80例,然后利用數表法將其均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其中前組采取常規護理,后者則基于急診急救護理措施,然后借助于平均搶救時間、搶救成功率、死亡比例以及住院天數等指標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經統計分析可知,實驗組40例患者在平均搶救時間、搶救成功率、死亡比例以及住院天數這四項指標上均優于對照組,并且差異構成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嚴重創傷患者護理上,急診急救護理措施地采用不但有效地提升救治成功率與生存率,同時也有利于其預后。
【關鍵詞】嚴重創傷患者;常規護理;急診急救護理;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急診門診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所收治嚴重創傷患者中隨機選取80例,其一般資料為:男性31位,女性49位;年齡從17歲到76歲,平均37.54±7.81歲;創傷原因及人數為,巨大外力沖擊27例,交通意外36例,墜落17例。通過分析可知80例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差異并不構成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40例嚴重創傷患者護理上主要采取常規措施,而對照組則給予急診急救措施,具體有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快速評估病情。嚴重創傷患者送到急診后護理人員應當第一時間對他們病情進行迅速評估。結合實踐來看,嚴重創傷患者病情評估主要涵蓋了呼吸、創口、出血量以及意識等方面。一旦評估發現病情達中度以上的患者必須立馬開展搶救。第二,止血與傷口處理。充分結合患者創傷與出血量實際情況施行針對性處理舉措:①針對患者頭皮部出血處理上,護理人員止血時應采取加壓包扎法;②針對血管嚴重損傷患者處理上,護理人員止血時利用壓脈帶 ;③患者出現開放性氣胸時,護理人員必須快速找到呼吸末端,并在此處把傷口封閉起來;④患者創口面積較大時,護理人員必須先使用無菌紗布進行覆蓋(或是填塞),然后纏上繃帶并加壓包扎來進行止血;⑤臟器外露或脫出時,護理人員嚴禁馬上放回內腔。第三,呼吸護理。首先護理人員要檢查患者呼吸道情況,如果他們口鼻腔有分泌物或是其他雜物應立即清理干凈,然后根據具體情況給氧(面罩吸氧或是鼻腔插管),從而在確保患者不因缺氧而導致心腦損傷。另外如果嚴重創傷患者送到急診時處于昏迷狀態的話,護理人員應在立即清理干凈呼吸道。第四,靜脈通道建立。為了確保治療及時與有效,護理人員還需要給嚴重創傷患者建立靜脈通道。首先護理人員可以利用Y性靜脈留置針,然后選擇一條粗大且較直的靜脈扎入并安置好,之后根據醫生指示給予相應要為滴注。另外護理人員要在患者給藥過程中密切關注其呼吸、心率等指標情況,一旦出現異常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處理。第五,綜合監護。護理人員要給嚴重創傷患者接入諸如心電、血流動力等相關設備,以此及時準確掌握他們身體狀況,并為二次搶救做準備。第六,檢測病情與做搶救記錄。嚴重創傷患者搶救時護理人員檢查其意識、呼吸、瞳孔等情況,同時也要注意檢查他們傷口狀況。之后將相關信息及時反饋給醫生。其次,書寫搶救記錄中護理人員必須真實準確地將患者相關情況反映出來,并且要保證一定時間內做好。
1.3觀察指標
本次對80例嚴重創傷患者分組護理效果觀察中,筆者主要是使用平均搶救時間、搶救成功率、死亡比例以及住院天數這四項指標來進行。
2 結果
統計并分析兩組嚴重創傷患者情況可知,實驗組40例患者平均搶救時間、搶救成功率、死亡比例以及住院天數分別為34.2±5.9min、95%(38/40)、5%(2/40)、33.6±7.2d;而對照組這四項指標則是39.2±6.3min、87.5%(35/40)、12.5%(5/40)、37.2±6.5d。由此可見采取急診急救護理的實驗組四項指標明顯優于常規措施的對照組,并且差異構成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通過對相關資料分析來看,近些年來我國嚴重創傷發生幾率呈現日益增多態勢。而嚴重創傷患者因為病情較為嚴重,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搶救與護理的話,那么不僅僅會致使病人預后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于出現死亡情況。目前針對嚴重創傷患者臨床護理上,急診急救護理措施憑借著諸多優勢而得到了日漸廣泛地運用。對此通過對隨機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80例嚴重創傷患者進行分組研究來看,采取急診急救護理措施的實驗組平均搶救時間、搶救成功率、死亡比例以及住院天數等指標均優于常規護理措施的對照組。并且該結果也與其他醫護人員研究報道相似。
綜上所述針對嚴重創傷患者護理上,急診急救護理措施地采用不但有效地提升救治成功率與生存率,同時也有利于其預后。
參考文獻
[1]黎曉容, 姚玉華, 廖萍. 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急救的護理[J]. 醫藥前沿, 2016, 6(24):34-35.
[2]熊海林. 嚴重創傷患者的急診急救護理體會[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4):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