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與CT在診斷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有無轉移中的對比價值研究。方法:選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間我院接診的乳腺癌患者90例進行實驗研究,全部患者經過病理診斷均確診為乳腺癌患者,將病理診斷患者是否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作為診斷金標準,分別對患者實施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以及CT診斷,對比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敏感度以及診斷特異度。結果 腋窩淋巴結轉移率為51.11%,CT檢查結果顯示,42例患者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結果顯示,43例患者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的診斷準確率、敏感度以及診斷特異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與CT在診斷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有無轉移在臨床中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兩種診斷方式的特異性、敏感度以及差異性均不存在差異性,因此,臨床中可以跟患者的臨床癥狀、經濟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手段。
【關鍵詞】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CT;乳腺癌;腋窩;淋巴結
乳腺癌是女性患者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具有較高的危險性,能夠使患者的生命安全盡收到威脅。若乳腺癌患者發生腋窩下淋巴結轉移,能夠使患者的病情進一步加重。臨床中常將乳腺癌患者是否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作為患者的癌癥TF分期依據,同時,能夠對患者的預后效果進行判斷。通過對患者是否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進行有效判斷,對患者制定有效的手術方案、后續治療方案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能夠使患者的生存率得以延長[1]。臨床中常使用動態磁共振成像以及CT等影像學手段對患者是否發生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進行有效判斷。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與CT在診斷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有無轉移中的對比價值研究,探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本次實驗對象,實驗患者的選取時間為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經過病理診斷患者均為乳腺癌患者,全部患者均行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以及CT診斷。患者的最大年齡為65歲,患者的最小年齡為25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5.98±3.64)歲;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T檢查:患者均接受相同的CT儀器進行診斷,采用常規的CT診斷方式進行診斷,對患者的胸部平掃,隨后對患者進行增強掃描,設置參數為:CT電流應設置=250mA,電壓設置=120kV,Pitch為0.531、層厚設置=1mm、b=0.4s/旋轉一周。掃描獲得數據拒絕使用標準重建算法進行計算?;颊哌M行增強掃描前,應注射非離子對比劑,使用的劑量為(300mgI/mL),注射于患者的經前臂淺靜脈靜脈,使用高壓注射器進行注射,流速應控制在3.5mL/s,掃描延遲時間為23s。
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患者采用4通道乳腺表面專用線圈進行檢查。患者取俯臥位,將患者的雙乳放置于專用乳腺相控陣線圈凹形孔內,使患者的雙乳保持自然懸垂的狀態,同時掃描雙側乳腺,先使用T1WI序列掃描,隨后使用抑脂T2WI序列掃描。將掃描參數設置為:TR=4.8ms、TE=2.1ms,翻轉角設置為=12°;T2WI通過精準頻率反轉恢復(SPAIR),平均次數為2次,視野=260mm×320mm,TR設置為=3400ms、TE設置為90ms、矩陣設置為=348×300,層距設置為0.3mm、層厚設置為3mm。動態增強掃描:使用高壓注射器于患者的肘靜脈快速團注,注射量為釓噴替酸葡甲胺,使用劑量根據患者的體重而定,劑量為0.12mmoL/kg,并使用生理鹽水20mL快速推注。患者的所有檢查數據均使用工作站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敏感度以及診斷特異度。
1.4 統計學分析
參與本次實驗研究的90例乳腺癌患者所有數據均行SPSS17.0軟件處理,診斷準確率、敏感度以及診斷特異度對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時,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2.1 患者的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以及CT診斷結果
經過病理檢查診斷可以了解到,腋窩淋巴結轉移率為51.11%;CT檢查結果顯示,42例患者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結果顯著,43例患者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見表1。
2.2 患者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CT的診斷準確率、敏感度以及診斷特異度
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的診斷準確率、敏感度以及診斷特異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乳腺癌是威脅女性健康的第二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上升。經過大量臨床實踐證明,乳腺癌細胞發生淋巴結轉移能夠對患者的預后產生影響,若患者發生淋巴結轉移為患者的手術治療增加了一定困難程度[2]。臨床中常采用影像學診斷乳腺癌患者是否發生腋窩下淋巴結轉移,具有加高的診斷率[3]。
針對乳腺癌患者術前通常采用CT進行檢查,并能夠對腫瘤進行分期,能夠清楚的顯示患者是否存在腋窩淋巴結轉移,CT應用于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轉移診斷中,具有掃描時間快、成像清晰等優點,能夠通過影像將腋窩淋巴結清楚的呈現出來,能夠直觀觀察到腋窩淋巴結的形態、特征以及供血情況,CT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4]。目前而言,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對腋窩區域效果并不理想,分辨率較低,若患者腋窩淋巴結轉移強化較為明顯,呈現出流出型、平臺型動態增強曲線,能夠有助于患者的腋窩淋巴轉移的結診斷。從本文的探究中可以了解到,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以及CT在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具有較高的診斷率,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以及CT的診斷準確率、敏感度以及診斷特異度差異并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與CT在診斷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有無轉移在臨床中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應綜合考慮患者的個人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診斷方式。
參考文獻
[1]殷正昕,沈坤煒,李亞芬等.術前乳腺B超及MRI檢查對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狀態評估的準確性[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3,28(4):259- 262.
[2]周明華,舒娜,劉紅英等.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術前超聲造影聯合穿刺活檢的臨床價值[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8,24(1):130-132.
[3]張偉晶.CT與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在診斷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有無轉移中的對比研究[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7,26(6):1738-1740.
[4]傅昭昭,馬曉棠,何雪威等.CT聯合超聲彈性成像判定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是否轉移的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2018,20(1):41-43.
作者簡介:
王肇平,男,本科,主任醫師,贛州市人民醫院,從事臨床影像診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