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偉
【摘 要】目的:觀察頭皮針配合傳統體針治療梅核氣的療效。方法: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治療組采用頭皮針配合傳統體針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谷維素片10mg,1日3次;維生素B片20 mg,1日3次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63.4%和95.0%,對照組分別為48.3%和78.3%,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方氏”頭皮針;普通體針;梅核氣 梅核氣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癥狀主要表現為咽部異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現代醫學稱之為咽部神經官能癥、咽部異感癥。本病女性多見[1]。可同時兼見神經官能癥的表現,如焦慮、抑郁、頭暈、心悸、失眠等。西醫學目前以對癥處理為主,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很多患者因為在西醫耳鼻咽喉科治療一段時間后療效不佳,轉而求治于中醫。筆者應用頭皮針配合傳統體針治療梅核氣35例,療效滿意,并與常規西藥治療即口服谷維素片、維生素B片作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6年6月至20l7年9月本院中醫針灸科70例梅核氣患者,根據就診次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l。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人數 性 別 平均年齡(歲) 平均病程(周) 男 女 治療組 對照組 35 35 18 16 17 19 41±5 42±5 4.7±1.6 4.5±1.5 1.2診斷標準 根據《 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科學》的診斷標準[2]:咽部異物阻塞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空咽時癥狀明顯,進食時反而消失,不礙飲食;食管、咽喉、頸部及其周圍組織和全身詳細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符合失眠診斷標準,年齡18~70歲,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均可納入。不合作者、臨床過程中失訪者、孕婦、病情危重者、進行其他影響該方案者排除在外。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2.1.1 頭皮針治療 “方氏”頭皮針取穴,依照《頭皮針》[3]的相關論述選取:伏象頸部,伏象大椎,伏臟上焦(雙),倒臟上焦(雙),信號(雙),思維。 操作方法:常規皮膚消毒后,選用“云龍牌”0.25mm×13 mm毫針,以拇指及食指中指持針,小臂帶動手腕,迅速垂直刺至顱骨骨膜,以聽到“啪”的聲響為佳,進針后留針30分鐘。 2.1.2 傳統體針治療 取穴:列缺(雙)、照海(雙)、太沖(雙)、內關(雙),選用“云龍牌”0.25mm×25mm毫針,扎針時與皮膚呈45°角刺入10~25 mm,穴位針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最好出現針感沿經絡傳導的現象,每隔5~10分鐘行針一次,留針時間和頭針一致。 2.2 對照組 選取傳統腧穴廉泉、天突、列缺(雙)、照海(雙)、太沖(雙)、內關(雙),采用單純針刺治療,每次留針40min。 兩組均采用隔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連續治療兩個療程觀察療效。 3 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及無效四級。痊愈:癥狀全部消失;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偶有癥狀出現,但持續時間較短、程度輕,如不注意可無覺;有效:癥狀較前減輕,局部感到輕松;無效:癥狀同前,無變化。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5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治療結果 治療2個療程后,評估療效發現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70.4%和97.0%,對照組分別為48.4%和76.3%,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 05),提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詳見表2. 組別 人數 治愈 顯效 好轉 無效 總有效率% 治療組 35 25(70.4%) 5(15.3%) 4(11.3%) 1(3.0%) 97.0% 對照組 35 17(48.4%) 5(14.6%) 5(13.3%) 8(23.7%) 76.3% 4 討論 梅核氣,最早記載于《內經》: “膽病者,善太息,心下澹澹然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諸病源候論》也有相關描述: “咽中如有炙臠者,此是胸膈痰結與氣相搏,逆上咽喉之間結聚。”[5]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系由辛辣煙酒刺激或聲嘶過度以及情緒激動等多種因素所致的咽喉部慢性炎癥或喉神經官能癥。而祖國醫學中將梅核氣歸于“郁證”范疇,其發病機制多為郁而痰結、肝氣郁結及情志所傷以痰氣結于咽喉部位而成,影響患者的飲食及生活質量。肝主疏泄,性喜調達,若為情志所傷,肝失調達,則肝氣郁結,循經上逆,結于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滯,運化失司,津液不得輸布,積聚成痰,痰氣互結于咽喉而發病,正如《仁齋直指方》所說,本病系由于“七情氣郁,結成痰涎,隨氣積聚”而成[6]。指出肝易失疏泄調達之常,氣機不利,氣滯痰凝,而生此病者。故治宜疏肝健脾,暢情解郁,行氣導滯,除痰散結。 針灸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自然療法,長久以來一直被應用于治療各類疾病,其具有療效顯著、無副作用、成本低廉的優勢。 “ 方氏”頭皮針由陜西中醫院原針灸科方云鵬主任醫師發明,它綜合運用西醫大腦皮層定位系統與中醫經絡體系理論的成果,將頭部整體分為“伏臟 、伏像 、倒臟 、倒像”4個部分和11大中樞,形成自身獨有的“臟象”理論及治療方法[3],具有定位準確、操作安全、見效迅速等特點。另外頭皮針是針刺頭皮組織中特定部位和區域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是在傳統的針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頭為諸陽之會,手足六陽經皆上循于頭面,六陰經中手少陰與足厥陰經直接循行于頭面部,所有陰經的經別和陽經的經別相合后達于頭面。頭皮針具有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神經傳導功能和調節神經肌肉興奮性的作用,臨床證明“方氏”頭皮針在治療腦源性疾病方面療效突出。而梅核氣與人們的精神和情緒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其中頭針中的伏象頸部,伏象大椎,伏臟上焦(雙),倒臟上焦(雙),為相應的病位仿體取穴,梅核氣的病位在咽喉部,在中醫理論中咽喉部屬于上焦,而頭針中的上述4穴是專門治療上焦病變的穴位,其功能清咽利喉,化痰順氣。信號穴為感覺性中樞反射區域 ,由于很多患者的梅核氣沒有體征,大多是一些感覺上的障礙,因此信號穴對此有顯著調節效果;思維穴為思維中樞頭皮投影區 ,具有調節情緒,消除心理障礙的作用,而很多梅核氣的患者都有一定的神經官能癥的表現。列缺穴為肺經的絡穴,而咽喉部屬于肺系,因此列缺能清肺利咽,治療咽部疾病。照海通于陰蹺脈,經絡歌訣云“陰蹺照海隔喉嚨”,說明此穴治療咽喉部的病變有獨特的療效,可清利咽喉。針刺此穴,可有通利咽喉之效。太沖穴為肝經的原穴,最能疏肝理氣,調節人體的情志,而梅核氣大多為肝郁氣滯引起,所以選用此穴,而且肝經“循喉嚨之后”,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交會穴,能開胸隔之郁結。而梅核氣的病因病機,總屬肝郁氣滯,痰氣互阻,最后影響情志。所以臨床上其治則也是疏肝理氣,順氣除痰,調理情志為其大綱。在頭皮針針對病位、調理情志的基礎上,再配合傳統體針調整臟腑陰陽虛實,則從整體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對梅核氣病癥有了一個全方位立體的治療。 通過筆者的臨床觀察表明,頭皮針配合傳統體針治療梅核氣有較好的療效,并且優于單純針刺組,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守儒,霍勤.五官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68-271. [2]王士貞.中醫耳鼻喉口腔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82. [3]方云鵬.頭皮針[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23-48.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仁[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8. [5]周興瑋,毛啟碧等. 撳針治療梅核氣40例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7,7(33):107. [6]廖玲,唐利群. 電針聯合解郁利咽湯治療梅核氣155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24(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