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孝亮 葉華 汪顯林 徐澤華 涂家金
【摘 要】目的:觀察早期切削痂植皮手術對深度燒傷創面瘢痕外觀及愈合時間的影響。方法:我科以隨機的形式選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深度燒傷患者,共選取80例患者。根據抽簽的結果,將患者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在本次調查中采用的治療方式為常規治療。實驗組采用的治療方式為創面早期切削痂植皮手術。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治療效果。結果: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皮片成活率差于實驗組,組間有明顯的差異(P<0.05)。結論:在深度燒傷患者臨床治療中,可采取創面早期切削痂植皮手術,可有效的縮短創面愈合時間以及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減少后期瘢痕形成。
【關鍵詞】深度燒傷;早期切削痂;創面愈合;瘢痕
在臨床上,深度燒傷比較常見,具有傷口恢復時間長,易感染,病情重,愈后瘢痕增生和功能障礙等特點,筆者臨床觀察發現深度燒傷患者創面愈合時間長、感染及后期瘢痕的發生率高[1]。對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并實施術后功能干預,可縮短愈合時間,減少感染和愈后瘢痕,提升患者后期生存質量。深度燒傷傳統常規的治療方法為:對癥、抗感染、保護臟器、休克期過后切削痂生物輔料覆蓋、二期植皮或溶痂后植皮等治療[2]。我院為了提高治療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創面早期切削痂植皮手術的治療方式,具體實施情況筆者進行如下闡述。
1 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我院以隨機的形式選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深度燒傷患者,共選取80例患者。我院根據抽簽的結果,將患者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的男性患者共15例、女性患者共25例,患者年齡為22歲-58歲,平均(40.5±1.2)歲,其中熱壓傷為4例、電燒傷為2例、化學燒傷3例,熱液燙傷為16例、火焰燒傷為15例;實驗組患者中的男性患者共18例、女性患者共22例,患者年齡為21歲-59歲,平均(40.5±1.2)歲,其中熱壓傷為3例、電燒傷為3例、化學燒傷2,熱液燙傷19例、火焰燒傷為13例。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調查,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在本次調查中采用的治療方式為傳統常規治療,即為休克期過后切削痂植皮治療。植皮厚度根據傷口深淺及部位決定刃厚或中厚。
實驗組采用的治療方式為創面早期切削痂植皮手術,具體實施情況如下:術中對患者已經壞死的皮膚和組織進行削痂或切痂,對健康生態組織給予充分的保留;在新鮮的創面止血以后取大張刃厚或中厚游離皮片覆蓋創面,完成后實施加壓固定。
1.3療效觀察和評價
1.3.1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
1.3.2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為疼痛、感染、血腫、瘢痕、攣縮及功能障礙。
1.3.3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皮片成活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文中所有資料經SPSS17.0處理,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在本次調查所經資料進行統計并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時,證實具備差異以及具備臨床統計意義。
2 結果
2.1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對比
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差于實驗組,組間有明顯的差異(t=24.7509、9.7882,P<0.05),由此可見具備臨床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1。
2.2對照組和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優于對照組,組間有明顯的差異(X2=5.0000、P<0.05),由此可見具備臨床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2。
2.3對照組和實驗組皮片成活情況對比
對照組皮片成活率差于實驗組,組間有明顯的差異(X2=7.4397、P<0.05),由此可見具備臨床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3。
3 討論
根據筆者收集資料顯示,深度燒傷患者,在受傷48小時以后,燒傷創面可能出現加深、炎性反應等情況,增加了出血和感染的機率[3]。如果在此時進行植皮治療,皮片成活率將有明顯降低現象,為此我院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創面早期切削痂植皮手術[4]。在深度燒傷以后基本會出現炎性細胞增生、細菌定植、感染、組織脫水、壞死、毒素吸收等現象 [5]。因此,對深度燒傷創面早期切削痂植皮手術,術中可有效的將壞死皮膚、組織清除,盡最大努力的降低炎性反應的發生,降低體液蒸發、減少滲出,減少營養丟失和降低細胞耗氧量的目的。如果在燒傷的早期出現細菌感染現象,患者感染細菌的種類單一,感染程度較低,但是如果在燒傷一星期后在實施治療,患者創面比較深,炎癥反應也隨之加重,細菌種類也會出現增多現象,從而達到植皮成活率降低。筆者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血運恢復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皮片成活率差于實驗組,組間有明顯的差異(P<0.05)。
綜上所述,在深度燒傷患者臨床治療中,可采取創面早期切削痂植皮手術,可有效的縮短創面愈合時間以及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預后瘢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進勇,鄒飛揚,李莉莉,等.燒傷患者早期創面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8):4445-4447.
[2]張玉琴,李平仙,陳娟娟,等.ICU患者呼吸道多藥耐藥菌定植及感染狀況前瞻性調查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3):558-561.
[3]王欣,潘佳棟,李苗鐘,等.穿支皮瓣游離移植術后淤血危象的臨床分型與救治[J].中華創傷雜志,2017,33(2):111-117.
[4]陶繼祥,劉國輝,夏天,等.皮膚牽張器在創面缺損修復中的應用[J].臨床外科雜志,2017,25(10):777-780
[5]銀西洋.對燒傷后感染性創面進行VSD負壓封閉引流聯合高壓氧治療的效果評價[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12):80-81.
作者簡介:
周孝亮,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燒傷臨床與基礎、創面修復及瘢痕形成機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