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月
【摘 要】目的:探析在心內科護理中應用協同護理模式(CCM)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心內科收治的108例住院患者納入觀察中,通過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4例;兩組均給予積極??浦委?,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同時應用CCM,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心律失?;謴蜁r間、房室傳導阻滯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而左室射血分數(LVEF)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ESCA)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心內科患者實施CCM,可有效提高臨床效果,促進疾病轉歸,且有助于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協同護理;自我護理能力
心內科是醫院重要科室,主要收治冠心病、心律失常、急慢性心衰等患者,大多數患者年齡較大,病情嚴重,臨床護理存在一定特殊性,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風險高。臨床研究表明,生活因素、情緒狀態等對心內科病癥治療及預后有著顯著影響[1]。因而,在治療同時需不斷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提高臨床效果,改善預后。本文主要對我院心內科收治的108例患者的護理開展研究,剖析CCM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治療的108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均經臨床癥狀、心電監護等檢查確診,符合相關診斷標準[2]。納入標準:(1)確診為心內科病癥,心功能II~IV級,心臟自動復跳;(2)意識清晰,可正常語言交流;(3)對護理知情并配合。排除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呼吸系病癥、休克、惡性腫瘤、意識障礙及不配合等患者。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入院順序編號,應用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均為54例。其中,對照組:男29例,女25例;46~75歲,平均(56.4±3.5)歲;病癥類型:冠心病15例,慢性心衰21例,心動過速11例,風濕性心臟病3例,其他4例。實驗組:男30例,女24例;44~76歲,平均(56.1±3.3)歲;病癥類型:冠心病18例,慢性心衰23例,心動過速10例,其他3例。在基本信息、病情、住院時間等方面,2組患者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2組患者均行專科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常規宣教、心電監護、用藥指導、安全護理、飲食護理、并發癥預防等。實驗組同時開展CCM,具體如下:
(1)護患協同:科室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以贏得患者信任和配合,建立和諧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樹立良好形象,時刻注意個人言行,注意和患者溝通恰當用語,語言通俗易懂,態度真誠,并體貼、關心患者,讓患者感到被尊重與關懷。不得以單純達成護理任務進行機械化服務??剖易o士應把心內科病癥護理注意事項、要點向患者進行講解,針對患者存在的共同問題統一講解、處理。同時,要了解患者個人情況,再進行宣傳和指導,做好各項護理工作。
(2)醫患協同:患者往往對臨床醫生依從性較高,有著很強信賴感。因而,在定期查房時,主治醫生應協同科室護士參與到用藥指導、健康宣教等護理中,把心內科病癥的發病機制、原因、癥狀、治療及預后進行詳細講解與分析,耐心解答患者疑問,并詳細說明治療藥物的名稱、作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等,并告知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提升患者認知度,強化臨床依從性。此外,注重患者心理干預,消除心理因素對疾病轉歸的影響,進行針對性護理。對性格內向者,應多進行語言交流,以調動其主動交流欲望,鼓勵多表達內心想法;對易怒、情緒變化較大者,應委婉告知會對自身病情產生不良影響,保持良好情緒的重要性。
(3)家屬與患者及患者間協同:對患者開展日常生活指導和護理的同時,應告知家屬在旁協助的正確方式。同時,囑家屬多給予患者關懷、鼓勵,以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在交流中給予患者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與患者一同面對并戰勝疾病。此外,鼓勵患者間交流、互動,學習相互治療和自我護理心得,不斷提升自我護理能力,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達到協同效用。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后心律失?;謴蜁r間、房室傳導阻滯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LVEF;同時,應用ESCA量表評測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改善情況[3],包括護理技能、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等方面,共43項,總分172分,評分越高表示能越強。同質性信度為0.84,效度為0.90。
1.4統計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統計處理,計量數據用( )表示,以t檢驗,P<0.05為統計學差異判斷標準。
2 結果
2.1兩組癥狀改善情況對比
通過治療和護理,實驗組患者心律失常恢復時間、房室傳導阻滯恢復時間、住院時間、LVEF均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1
3 討論
臨床上大多數心內科疾病患者年齡較大,病情較重且復雜,易出現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對此,為確保臨床效果,促進患者病情轉歸,在積極對癥治療同時,還需配合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
CCM模式是以優質護理理念為指導,基于患者為中心,應用既有可用的醫療服務資源,通過協同效用,調動患者臨床依從性和主動牲,提高護理質量和效果,充分利用醫療服務資源,減輕護理人員工作強度。在心內科患者臨床治療及護理中應用CCM模式,主要從醫患、護患、家屬與患者間、患者間等方面予以協同,包括健康宣教、疾病治療、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護理。從結果看,實驗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護理對照組,且護理后患者ESCA評分更高(P<0.05)。與袁丹等人相關課題研究報道基本一致[4]。
綜上而言,在心內科護理中應用CCM模式,可有效提高臨床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實現良好預后,值得臨床實踐。
參考文獻:
[1]龔鳳翔,段冰雪,李明珍,等.協同護理模式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6,30(05):519-521.
[2]張澍,霍勇.內科學-心血管內科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340、455.
[3]張惠萍.協同護理模式在心內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研究[J].健康之路,2018,17(06):216.
[4]袁丹,李新穎,葛榮玲,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開展協同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評價[J].現代醫學,2015,43(10):1319-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