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偉 屈森虎 王磊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瓶頸。環境監測是整個環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支,對于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起著至關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對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現狀、網絡體系等作了簡要的介紹。
關鍵詞:環境監測技術;網絡體系;大氣污染;水質污染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國甚至是全球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問題之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非常重視環境污染的防治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地方的發展之中。
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環境監測是運用各種分析、測試手段,對影響環境質量的代表值進行測定,取得反映環境質量或環境污染程度的各項數據的過程。環境監測的目的是運用監測數據來表示環境質量受損程度,進而來探討污染的起因和變化趨勢。因此,可以將環境監測比喻為環境保護工作的“耳目”。環境監測在人類防治環境污染,解決現存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系,最終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環境監測技術概述
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境監測是以環境分析為基礎,研究環境質量的變化和描述環境狀態與演化、科學預報環境質量的發展趨勢。
環境監測是運行現代科學方法,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進行定量描述,同時盡可能靈敏并及時搜集環境質量變化的信息和對人體健康有無異常影響的信息,在分析、評價這些資料的基礎上盡早地采取具體有效的行動,以保護人類正常生存與發展的一個體系。環境監測的過程一般為:現場調查→監測計劃設計→優化布點→樣品采集→運送保存→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價等。
(一)環境監測發展現狀
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由于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問題日益復雜和嚴重,對環境監測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二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環境監測技術不斷得到迅速發展。這兩方面的因素導致環境監測的概念不斷深化,監測范圍不斷擴大。
(二)環境監測的目的
環境監測的目的是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對污染物及其濃度(強度)作時間和空間方面的追蹤,掌握污染物的來源、擴散、遷移、反應、轉化,了解污染物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程度,并在此基礎上,對環境污染作出預測、預報和預防;了解和評價環境質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掌握其變化規律;收集環境背景數據、積累長期監測資料,為制訂和修訂各類環境標準、實施總量控制、目標管理提供依據;實施準確可靠的污染監測,為環境執法部門提供執法依據;在深入廣泛開展環境監測的同時,結合環境狀況的改變和監測理論及技術的發展,不斷改革和更新監測方法與手段,為實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
(三)環境監測對象
環境監測按監測介質對象劃分,可分為大氣污染監測、水質污染監測、土壤和固體廢棄物監測、生物污染監測、生態監測、噪聲振動污染監測、放射性污染監測、電磁輻射監測、熱污染控制監測等。下面對大氣污染監測、水質污染監測、土壤和固體廢棄物監測等作簡要的介紹。
1.大氣污染監測。大氣污染監測是監測和檢測大氣中的污染物及其含量,目前已認識的大氣污染物有100多種,這些污染物以分子和粒子兩種形式存在于大氣中。分子狀污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總氧化劑,鹵化氫以及碳氫化合物染物 粒子狀的監測項目主要有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等。粒子狀污染 物的監測項目有然降塵量及塵粒的化學組成等。大氣污染的濃度與氣象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監測大氣污染的同時還需測定風向、風速、氣溫、氣壓等氣象參數。
2.水質污染監測。水質污染的監測對象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地下水)、各種各樣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等。主要監測項目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水質污染的綜合指標,如溫度、色度、濁度、pH值、電導率、懸浮物、溶解氧、化學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類是一些有毒物質,如酚、氰、砷、鉛、鉻、鎘、汞、鎳和有機農藥、苯并芘等。除上述監測項目外,還應測定水體的流速和流量。
二、環境監測網絡
環境監測工作是綜合性科學技術工作與執法管理工作的有機結合體。環境監測網絡既具有收集、傳輸質量信息的功能,又具有組織管理功能。目前,國內外關于監測網絡的建立大致有兩種類型。一是要素型,即按不同環境要素來建立監測網絡,如美國國家環保局的監測網絡即為此種類型。美國國家環保局設有三個國家級監測實驗室(大氣監測研究中心,水質監測研究中心,噪聲、放射性、固體廢棄物及新技術研究中心),分別負責全國各環境要素的監測技術、數據收集處理工作;二是管理型,即按行政管理體系建立網絡,我國環境保護系統的監測網絡即為此種類型。監測站按行政層次設立,測點由地方環保部門控制。我國的環境監測網絡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要素型”監測網絡和“管理型”監測網絡,具體如圖1和圖2所示:
三、結語
為了國家和省環境監測管理機構履行統一、高效的環境監測行政監督和質量管理職能,國家和區域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與技術中心加強質量控制技術支持、技術指導和考核評估,各級、各類環境監測機構建立科學的、系統的、全過程的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程序,從而構建起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克服我國現有質量管理的不足,保障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和可靠,適應科學化、信息化、定量化、法制化的環境管理需求。
參考文獻:
[1]奚旦立,劉秀英.環境監測.
[2]李國剛,萬本太.中國環境監測科技發展需求分析.
[3]吳邦燦,費龍.現代環境監測技術.
(作者單位:南京市建鄴區環境保護監測站)